文/
杨祥玺 两年之前,只要傍上海参育苗肯定会发大财,然而去年开始,投资海参育苗的养殖户遭遇了滑铁卢:质地优良的海参苗没人来收购。1月11日,记者在即墨市田横镇探访发现,多半养殖户歇业,面临破产境地。正参加市人代会的 4位代表得知这一问题后,当天下午即坐在一起为养殖户出谋划策,他们将对此进行调研,并在会后提交一份建议。 百姓之事无小事。得知养殖户守着大棚发愁,甚至濒临破产,与会的人大代表们也忙活了起来,他们当即“现场办案”,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帮助养殖户销售海参苗。这种实事求是、雷厉风行的作风,这种为民负责、为群众利益奔走的态度,值得称赞。我们希望,有了人大代表的关注,有了媒体和舆论的声援,相关部门能立即行动起来,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养殖户解决当前遭遇的销售难题。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海参苗无人收购在本质上还是一个市场问题,这其实是市场给无序发展、过度扩张的海参育苗产业的一个“教训”。这几年,受海参育苗高利润的刺激,育苗规模迅速扩大,许多大棚是借钱甚至借高利贷上马。这种靠民间借贷支撑起来的疯狂扩张,必然意味着很大的市场风险,一旦供求失衡、风向改变,就会对整个产业产生致命打击。
如今,养殖户们为自己的盲动付出了代价,他们的遭遇真实反映出了岛城海参育苗产业看天吃饭、看外地客商脸色吃饭的尴尬地位。为什么我们的海参育苗产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这么差,一旦无人收购就慌了手脚;为什么大部分海参苗都是指望外地客商收购,本地的海参加工和销售企业又躲在哪里?
海参苗
滞销的确是个供大于求的问题,但也反映出岛城海参产业链条短、规模小,消化能力不够。一直以来,海参育苗都是青岛的强项,不仅供应本地企业,也销往烟台、威海等地。但与此同时,青岛海参深加工和销售企业却始终处于小而散的状态,产量上不及烟台、威海,营销上又过于分散,缺少在市场上冲锋陷阵的大块头,甚至本地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烟威海参和辽参的天下。例如,全国海参产业的四大龙头企业——獐子岛、好当家、东方海洋以及壹桥苗业,都不在青岛。这些龙头企业均已上市,借助于品牌和资本的力量,迅速成长为海参行业的“巨无霸”,在全国拥有的专卖店数量一般都在200家以上,一家企业的产值和销售收入就抵上青岛的几十家企业,而与他们同期成长的岛城许多本土海参企业,如今却依然在小打小闹。
当外地的龙头企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海参育苗基地之后,岛城的海参育苗产业自然就没了销路。由此可见,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养殖户的销售难题,关键还是要培育、壮大本地海参加工和销售企业,增强自身对海参苗的消化能力,并提升整个产业的规模和层次,这正与当前本市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和现代海洋养殖业的方向不谋而合。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