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白晓
自去年9月份以来,日元开始快速贬值,中间价已经从100日元兑换8元人民币左右,跌至目前的100日元仅能兑换约6.65元人民币。此轮贬值在提高该国外贸竞争力的同时,对其贸易伙伴造成的冲击,备受各界关注。作为青岛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日元的持续贬值对青岛与日本的双边贸易有着怎样的影响?
加贸企业一个月损失54万
青岛玛莎礼服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高端婚纱礼服制作的日本独资公司,眼下,日元的持续贬值已经影响到该企业的利润。
“
日元贬值幅度之大,超出了想象。”2月28日,公司总经理西田顺介绍说,作为分公司,每个月和日本总公司之间的贸易额在200万左右,由于交易习惯,也为了降低手续费用,减少购汇风险,货款全部使用日元结算。日元贬值,换算后的赢利自然减少,去年下半年以来,利润已累计缩水近20%。
“利润缩水直接影响员工工资和工厂的日常开支。”感受到压力的西天顺说,“以前都是总公司定价,现在已向总公司提出申请,争取在价格制定以及货款结算上作些变化。”
不仅是日资企业吃不消,靠赚取加工费为生的对日加工贸易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眼看着这几个月来公司账上的余额越来越少,青岛三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的财务主管董春燕心急如焚。“公司主要业务是来料加工,日本客户收到加工好的成品后用日元支付加工费。过去日元坚挺的时候,除了应收的加工费外,还能赚取一定的汇率差收益。可自从日元一路下跌以来,收到的还是同样的日元,可换来的人民币越来越少。”董春燕告诉记者,公司一个月的加工费是3000万日元,去年最高位时可换得250万元人民币,可现在只能换196万元人民币,一个月损失54万元人民币的收入。
“现在外贸企业的利润率都很低,这样的损失往往意味着企业在一笔订单上将无钱可赚,甚至会遭遇大幅亏损。”董春燕说。
日本客户压价减单
目前,岛城大部分对日出口企业如即发、九联、青岛正大等出口额较大的企业均选择相对稳定的美元作为结算货币,这些企业在此轮日元贬值中虽未遭受到直接的汇率损失,但日元贬值带来的多米诺效应,还是让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作为青岛对日出口10强企业之一,青岛正大有限公司主要向日本出口鸡柳、鸡翅等深加工产品,年出口额约10亿元。今年初以来,公司感觉到市场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往年这个时候,客户都会来厂里考察新产品,下订单。今年不但没有人来考察,还出现了客户要求取消订单的现象,要求订单延期的客户更多。”公司行政总经理魏玮告诉记者,今年的订单不但没有实现预期的增长,反而比去年下降了15%左右,目前的订单只能维持到三四月份,5月份以后的订单还没有着落。
不少对日出口企业反映,今年以来,不断有日本客户要求降价,要求订单延期的也不少,新接订单量明显少于往年。
自去年9月以来,日元兑人民币、美元分别贬值幅度达到20%、18%。也就是说,即便是用美元结算,日本进口商也要付出更多的日元,才能买到与过去同样的商品,直接导致其利润空间大幅缩水,进口意愿下降。
“原本定好的价格,客户却以日元贬值为由,要求降价,否则就撤单,这让我们无可奈何。”青岛即发进出口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不接吧,怕失去客户,接吧,利润太薄,甚至可能亏本。企业只能通过优化管理来控制成本,并通过更好的质量、更准确的交付期来维持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不仅如此,日元的大幅贬值也导致其国内购买力急剧下降,部分收入增幅不能抵消货币贬值的日本国民,开始节衣缩食。据魏玮介绍,过去,公司出口日本的都是经深加工、价格较高、附加值较大的中高端产品,可由于日元贬值,这些高价位的鸡肉产品出现滞销,不少日本商场调整了产品结构,逐步采购价为较低的中低端产品。这让不少日本进口商手足无措,撤单、订单延期便成了无奈之举。
进口有利可图
对于对日贸易企业来说,日元贬值带来的并不都是坏消息。与出口企业不同,日元贬值降低了从日本进口的成本。
青岛松下电子部品(保税区)有限公司对这一立竿见影的利好深有体会。“日元贬值就意味着人民币升值,也就是说,同样的人民币现在可以买到更多的日本商品。”公司副总经理管明顺告诉记者,公司去年从日本进口的原材料价值近1.3亿元人民币,随着日元的贬值,同样的进口量现在只需支付1亿元左右的人民币。
随着国产化率的逐步提高,南车四方在日本的采购量正在萎缩,但此轮的日元贬值还是为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日元贬值不仅降低了我们的采购成本,还增加了我们与出口商谈判的砝码。”南车四方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李永乐说。
目前,岛城企业在核心零部件、大型成套设备、液晶面板、集成电路等方面对日本的进口依赖度还是很高的。有关专家表示,这些产品技术含量大、价格高,日元的贬值将增强青岛企业进口这些关键设备的积极性,对提高青岛产业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将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提升青岛制造的整体竞争力。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