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帆中心情人坝上远看"五月的风"雕塑,熄灯前后对比明显。记者 王猛
前海一线的许多高楼外墙亮着帆船等青岛特色的图片,熄灯后只能看到远处的电视塔高耸着。记者 王猛
半岛都市报3月23日讯(记者 王晓强) 23日晚8时30分至9时30分,又迎来“
地球一小时”,在这全球都参与的熄灯一小时里,岛城与世界同步,包括“五月的风”在内,西起团岛东至奥帆中心约15公里的沿海线上景观灯悉数熄灭。不少自发聚集到五四广场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市民表示,除了倡导环保节约和低碳生活之外,“地球一小时”的熄灯活动在光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更有意义。
23日晚7时许,离熄灯时间还有一个半小时,五四广场上已经聚集了近千人。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这些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的,有来自民间的公益团体,有来自岛城小学的师生,还有特意骑自行车赶到现场的骑行爱好者。“地球一小时活动我们学校不是第一次参加了 ,希望让学生们从小树立节约、环保的意识。”市北区宁安路小学一名带队老师介绍称,“地球一小时”的活动现场就是一个环保课堂,学生们能在这里更好地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此外,青岛天文台的工作人员也携带天文望远镜来到“五月的风”下面。51岁的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儿时抬头看星空的情景,如今成为回忆,城市的发展带来了璀璨的夜色,而面对五光十色的城市霓虹,张女士和在场不少市民一样,更愿意仰望星空。然而受云雾影响,即使借助青岛天文台的高科技折射望远镜,也未能看到星星,好在朦胧的月色抬头可见。
市民张女士受访时的讲述,引发了附近不少居民的共鸣。“很多时候,在市南加完班回家,到崂山后才能看见星星。”家住崂山区松岭路的刘先生在香港中路一家外贸公司上班,他告诉记者,在城市灯光相对较少的崂山区,看见星空的几率确实比主城区要高。
“关灯一小时,这样的活动主要目的不在于节约用电,而是倡导减少碳排放,推崇低碳生活。”青岛天文台台长孙立南介绍说,自2009年“地球一小时”走进中国以来,青岛天文台就协同岛城相关部门着手组织在“地球一小时”当晚的熄灯活动。“作为天文工作人员,我们也希望在熄灯的同时,让市民意识到如今的光污染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孙立南说。
23日晚8时30分,包括“五月的风”在内,岛城西起团岛东至奥帆中心的沿海景观灯熄灭,熄灭的灯还会亮起,但城市夜空的星月何时亮起?这值得我们期待。
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向全球发出倡议,呼吁在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六熄灯一小时。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今年的活动时间提前了。原来今年3月最后一个周末正值西方的复活节,因此,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提前一周。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