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架直升机都无法降落 地势险峻,如何将老人顺利转移到山下成了摆在
救援队面前的难题。经过商议后,救援队制定了两套方案,一套方案是立即联系蓝天救援队前方指挥部,协调部队的直升机来接老人,另一个方案就是搭担架将老人抬下山。
队员们立即分头行动,一队人员紧张地联系直升机,另一队人员则利用竹子和随身携带的背带制作担架。
13时50分,经过协调,直升机从成都起飞,过了不久,两架直升机呼啸着飞到了雪山山顶,直升机盘旋着寻找降落点。14时20分,最终确定了降落的地点。
遗憾的是,由于现场地势太过险峻,而且气流条件恶劣,直升机不光降落不下来,连靠近救援队都很困难,在试过多次后还是失败,无奈之下直升机只好返回。
4人一组轮流抬担架下山 在直升机尝试降落失败后,由武警警官学院学员组成的担架小组,立即抬起受伤老人向山下走去。由于山路太过险峻,加上雨天路滑,徒手下山都非常危险,更不用提抬着担架了。队员们每4人一组,分成了4个小组轮流抬着老人下山,平均每10分钟轮换一下,一路上换了11组队员。
一路上路途险峻,有些地方的山路只有不到10厘米宽,武警警官学院的学员们冒着生命危险,站在路下的斜坡上,托着担架经过这段危险路段,沿途还有一些路段被滚落的大石头截断,队员们只能先把大石头移开再让担架过去。山路拐弯处也是考验队员们的地方,每次转弯时,都需要8名队员慢慢转过来。
由于山路太过崎岖,虽然经常参加户外运动,但记者还是摔倒多次,有一次甚至还因为跌倒差点滑落山下,多亏旁边一名救援队员及时把记者给拉住。下山过程中,还遭遇了一次余震。
虽然途中有不少人跌倒,但在大家同心协力的保护下,最终于16时25分将受伤老人成功抬到山下。此时,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国家级救援队的医生已在山下等待多时,官兵们手拉手围成了一道保护墙,护送抬担架的学员一路奔跑将李玉明送临时医院进行救治。
病情稳定转入县医院救治 经过半小时的救治,受伤老人病情稳定下来。17时18分,救护车将受伤老人送到宝兴县人民医院做进一步的住院治疗。
“老人送到后,我们第一时间给老人进行了检查并注射了抗生素,现在病情已经稳定了。”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国家级救援队队长樊豪军告诉记者,经过检查初步确定老人肋骨有骨折现象合并感染,而且老人还伴随着咳嗽、憋气的现象,需要转入医院做进一步检查,“送来得非常及时,已经耽误了好几天了。现在已经转移到了宝兴县人民医院住院,要拍一下胸片,做更详细的检查。”
救援过程全记录 7:00,救援队开始集合;
8:40,带领36人出发;
11:04,全队队员到达雪山村雪山组;
13:35,担架做好,等待前方指挥部安排;
13:50,两架直升机已在成都起飞;
14:00,已确定直升机降落地点;
14:20,直升机认为降落条件不安全,无法降落,开始执行第二套方案,抬病人下山;
14:40,换第二组担架队,海拔1570米;
14:50,换第三组担架队,海拔1510米;
14:59,换第四组担架队,海拔1480米;
15:14,换第五组担架队,海拔1400米;
15:20,换第六组担架队,海拔1360米;
15:28,换第七组担架队,海拔1335米;
15:42,换第八组担架队,海拔1260米;
15:54,换第九组担架队,海拔1200米;
16:09,换第十组担架队,海拔1170米;
16:25,换第十一组担架队,到达山底,海拔1020米;
16:28,伤员被抬进宝兴县海南高级中学安置点内的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国家级救援队进行救治;
17:10,经过半小时的救治,伤员病情稳定,救护车赶到;
17:18,救护车将患者送到宝兴县人民医院做进一步住院治疗。
岛城爱心医生每天写救援日志 此次救援过程中,为了抢救伤者,来自青岛市骨伤医院创伤二科主治医师程坤背负着灾区急缺的药物来回徒步二十多公里,为老人病情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地震灾区急缺医生和药品 ,我也想尽一份力。”个头足有 1.9米的程坤告诉记者,他平时经常参加户外活动,身体没问题,这次还自带了帐篷、睡袋等各种露营装备,也带足了压缩饼干、矿泉水等食物,出发前医院还让他带了一箱药品 。此外,程坤还利用夜晚睡觉的时间写下救援日志,记录下在灾区的点点滴滴。特派记者 高亮(本报宝兴4月24日电)
文/本报特派记者 高亮 图/本报特派记者 何毅 (本报宝兴4月24日电)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