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
苹果中外驰名,栖霞则是烟台苹果的集中种植区。这个拥有66万人口的县级市,苹果种植面积高达70万亩,共有40万农民直接从事苹果栽培,农民收入85%以上来自果业。
如今,苹果还在栖霞“培育出”一个特殊的群体:“
苹果二代”。与老一辈果农不同,作为他们的子女,“苹果二代”向往城里的生活,虽然多数住在城里不再种地,但还需要苹果收入的支持,成了根据农忙农闲往返城乡的“候鸟”。
年轻人农忙时节急返乡 4月20日临近中午时分,在烟台市青年路汽车站,经过一番匆忙而又熟练的“买票、检票、上车”的程序之后,胡振兴坐上了开往自己村的短途客车。
几天之前,胡振兴接到了家里的电话,说天气转暖,苹果地里快要忙起来了,他最好找空回去趟。于是赶在周六,他匆忙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胡振兴老家位于栖霞市桃村镇清香崮村,距离烟台市只有约50公里的距离,因为只有一条县级公路经过,交通并不算便捷。每天从市区发往这里的短途客车仅有上午8点和中午11点两趟。胡振兴此次赶上的,算是当天的“末班车”。
说清香崮村是胡振兴的“老家”,则是相对于他的“
新家”而言。今年3月,他以首付37.8万元,贷款10万元的方式,抢在“二手房税率提高”之前,在烟台市芝罘区购买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待到手续办全之后,他就会住到这个“新家”里去。
“村里和我岁数差不多的年轻人都陆续在城里买房结婚了,家里这一阵也催我,还是早点把房子买了吧。”今年26岁的胡振兴说。
住到城里的年轻人并非完全不再与苹果打交道。每到苹果
套袋、摘袋等农忙时节,村里就会有不少年轻人从烟台、栖霞、桃村等城镇里赶回来,帮助家里干活。“像我是坐客车回来,比我年纪大点的都有开车来帮着套袋的。”胡振兴说。
老果农城里买房为子女 自从3年前大学毕业,胡振兴一直在烟台工作,几经跳槽,以目前的收入来应付日常生活,仍觉得有些捉襟见肘。因此,虽然是自己买房子,但用的都是父母的钱。
“家里凑了差不多20万,又跟亲戚借了十几万,贷款少点,月供也能轻快些。”胡振兴说。
在家里所凑的20万元中,苹果收入是重要的一部分。胡振兴家的苹果地不到两亩,在果农中算“小户”,即便如此,年景好时也能从苹果上拿到几万元的收入。
“这几年苹果行情不错,地多的果农因此受益,到城里买房的大有人在,不过他们的房子大都是买给子女,自己去住的不多。”在栖霞市的苹果大镇蛇窝泊,家住上庄头村的冯忠涛告诉记者。
胡振兴的父母都刚过50岁,这个年龄在当地的果农中还算是“年轻人”。村里种苹果的人集中分布在40岁到60岁之间,年纪更大的果农也并不罕见,但40岁以下的却少了很多。
老一辈的果农把子女送到了城里,单靠自己种植苹果却忙不过来了。胡振兴的父亲虽是当地乡镇小学里的教师,但一有空闲也要侍弄家里的苹果地。对苹果大户来说,五六年前就开始“雇人干活”。雇一个人每天要80元到120元,有时候还要管吃住,成本其实很高,但由于人手不够,不少果农只能如此。
开发商打“苹果换房”广告 果农的购买力对当地的房地产的影响也十分明显。楼市交易常有“金九银十”之说,不过在栖霞,楼盘销售的黄金时节却推迟到10月和11月,因为此时正是苹果采摘销售的时间。为了吸引到拿到苹果款之后的果农,当地的开发商也绞尽脑汁。在栖霞城北的一个楼盘,开发商曾打出过“苹果换新房”的广告,果农凭借村委会开出的证明和苹果销售凭据,便可享受“五斤苹果补贴一元钱”的优惠。
统计数据显示,栖霞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在2006年时为13平方公里,到2012年底已增长为16平方公里,6年时间增长幅度接近四分之一。“多数城市的规模扩大是得益于产业尤其是工业规模的扩大,但由于栖霞是烟台市的水源地,发展工业时态度谨慎,因此,栖霞城区近年来的面积增长,与果农进城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栖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当地政府日渐认识到了“苹果二代”们在城镇化中的重要角色。不久前,由省城镇规划建筑设计院编制的栖霞市唐家泊、亭口、西城、苏家店、蛇窝泊、观里等六镇总体规划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将按程序报批。这六个乡镇无一例外都是“苹果大镇”,其中四个直接把“苹果”写进了建设目标中。
“镇里的规划图,我们村前就有一个。不知道下次回家能变成什么样?”在外地读书、正准备考博的冯忠涛说。其实他也是个“苹果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