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青岛:茶楼歌女卖唱有钱人为她们大打出手

2013-05-14 11:10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马三立曾经在茶馆说相声



  

河北路上的东海楼已于2005年拆迁(图片选自网友TSINGTAU的博客)



  德占时期的青岛,咖啡作为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很快被青岛人所接纳,咖啡馆一家挨着一家。清朝末年,一批批逊清遗老移居青岛,从那时起,满街的咖啡店中才开始夹杂着出现了些茶楼茶社的名字,比如兴顺茶楼、新乐茶社、东海楼茶楼等……兴盛时达到了三十多家。

  那时的老茶楼分为清茶社和书茶社两种,前者主要是喝茶为主,后者热闹些,不仅可以喝茶还有歌女表演。有钱老板为了捧喜欢的歌女会现场花钱点唱,唱完后她得下来陪着喝茶道谢。
 

  据说青岛最早的茶楼原先是妓院

  光绪年间,青岛出现了第一家茶楼,取名兴顺茶楼。青岛本土著名作家刘杰说:“那时青岛已经是个繁荣的码头,南北商户聚集于此,各种文化习惯也在此汇聚,茶楼便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兴顺茶楼的主人是一位渔民,名叫迟三。”

  迟三不仅会打鱼,还有一身好功夫,用刘杰的话说:“他精于八卦连环掌,出手迅捷,步走八方,纵横交错,变化莫测,赤手空拳三五个人也难以近身”。这身本领得感谢他的祖上曾经是守护海防的偏将,祖祖代代都好武艺。能吃苦、身手好、人又好,迟三在大家心目中没话说,但就是一点,长相实在有点“过分”,导致他一生没有婚娶。打了一辈子光棍,攒下了不少钱,上了年纪的他寻思着干点买卖颐养天年。“别看他平时少言寡语,但迟三是个非常有主意的人,考察之后就开了这个两层茶楼,接待来往的客商。所以兴顺茶楼的主要客人是往来的商人,真正的当地人很少光顾。”

  后来一个偶然机会,迟三得到两件宝贝,一把时大彬的紫砂扁壶和一把杨彭年的供春壶,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有了这俩镇店之宝,兴顺茶楼的名声越来越大。

  生意做大了难免会招来有些人的嫉妒,尤其是当地有个叫张奎武的地痞,依仗着自己会点三脚猫功夫天天无恶不作。眼见兴顺茶楼生意这么好,他眼睛一歪坏心眼就来了。带上几个兄弟楼上楼下看了半天,最后眼神定到墙上那两把茶壶上,“去,用这壶给我泡壶茉莉花茶。”店里的伙计早就吓得没了胆,哆哆嗦嗦地说:“那个茶壶不能用啊,那是本店的镇店之宝。”张奎武一听心里更气了,骂骂咧咧地将伙计推到一边,踩到椅子上去够。没想到,手刚碰到壶柄,手腕立即软了下来,骨头像是被捏断了一样嘎巴嘎巴直响,疼得他禁不住叽歪了几声,呲牙咧嘴回头一看,正是这家茶楼的掌柜迟三。张奎武的流氓劲儿马上上来了,另一只手刚要反击,也被迟三轻轻接住,扭转了方向狠狠打在自己脸上。围观的人拍手叫好,经过这两次,张奎武自知遇到了高手,灰溜溜地跑了。有了这个能压制他的人,张奎武之后也收敛了不少。

  为了适应全国各地的习惯口味,兴顺茶楼里有天南地北各种茶叶,除了喝茶还能打麻将,生意经营得一直不错。直到1892年,章高元来青岛建立总兵衙门,将其强行拆掉,这座青岛历史上最早的茶楼也就结束了它短暂的命运。后来有人说兴顺茶楼其实是由一个妓院改建的,这一点倒是无从考证了。

  宋子文金怀表被偷,警察局长到茶楼找

  清朝末年,随着一批批逊清遗老移居青岛,茶楼茶社才逐渐多了起来,而且为体现娱乐场所的概念,茶社起名字时都喜欢带个“乐”字,比如钧乐茶社、新乐茶社、共乐茶社等。不过跟国内其他地方的茶楼茶社不一样,青岛的茶楼茶社当时分成了两类,一类叫清茶社,只能喝茶聊天,另一类叫书茶社,可以边喝茶边看表演。每一家茶社都有自己的固定茶客,比如青岛三江会馆茶馆,是逊清遗老集中的地方,中山茶社的茶客主要是寻常百姓,还有家东海楼茶楼,是黑社会的聚集地,相传这个地方跟宋子文还有点关系呢。

  东海楼茶楼位于河北路上的东海楼市场,曾经是青岛十大市场之一。市场的结构在当时也很特殊,南北两栋楼之间有个天桥相连,呈“日”字形。因靠近小港,一楼主要是商店和市场,卖海鲜的比较多,二楼则是妓院、说书场、酒馆和茶楼。东海楼茶楼就在二楼上,来的人不是很多,因为很多人都知道这里是黑社会的聚集地,他们经常在这里开会、谈判。当然,有一种人不怕,警察。他们要找黑社会,来这里一找一个准。

  上世纪30年代,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宋子文来到青岛。那时候,跑马场已经被取消,赛马比赛也早就没有了,人们只能靠出租马匹赚点小钱。宋子文也到跑马场租了匹马体验体验,当时保镖随从带了好几个,前后跟着的、旁边看着的,安保措施非常到位。正悠闲地跑着,忽然有人把宋子文碰了一下,都是来骑马的,技术不到家难免会碰到,更何况那人之后说了声“对不起”,宋子文也就没在意,晚上回到家才发现,自己的一块纯金怀表没有了。一气之下他把当时青岛警察局局长王时泽叫来质问:“你们的治安太差了,刚来东西就被偷走,平时都是怎么工作的!”领导训话,王时泽一个劲儿低头道歉。了解情况后,他赶紧换上便衣到了东海楼茶楼。

  “让你们老大出来!”挨了一顿骂,王时泽火气也很大,茶楼的人都认识他,也不敢生事。他要找的人是青帮老大张乐古,这人在当时很有势力,手下小兄弟就有300多人。

  张乐古出来后,听王时泽把事情前前后后说完表示:“你放心,这事我一定查个明白,看到底谁这么大胆,竟然偷到行政院长头上去了。”

  两天后,宋子文在八大关散步,前面过来个骑自行车的人,摇摇晃晃像是喝醉了一样。快到宋子文跟前时,竟然把他撞了一下,等醉汉过去,宋子文很不高兴地骂了句,不经意间一摸口袋,金怀表回来了!

  有钱人都来茶楼写“花杠”

  聊天、谈生意一般都会选在清茶社,而另外一种书茶社可就热闹非凡了,喝着茶看节目,节目一般是戏曲表演。这里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事必须听青岛文史专家鲁海说说,因为他14岁时跟家人去过。

  鲁海是个戏迷,3岁就开始听戏的他,只要听说哪里有戏曲表演他就想过去瞧瞧。当时潍县路2号有家新乐茶社,戏曲唱得不错,终于等到机会跟家人一起去,那是他第一次进入茶社:“里面面积很大,有40多张方桌。如果是一个人,伙计会将其带到坐椅上去,如果是好几个人一起,就可以选择大方桌。等安顿好,伙计送上茶牌子,上面有十几个价格,因茶叶不同价格自然悬殊很大,最便宜的茶只需要两毛,最贵的则几十元。大方桌有固定的人数,加一个人就得多加两元钱的茶资,其实就是座位费。”

  茶楼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前方那个不大的舞台,舞台旁边坐着一排歌女,打扮得花枝招展,在她们身后挂着一个红色的牌子,上面写着节目表和演员名字,名字旁边留了块空白,方便一会儿写字。等人差不多的时候,节目便开始了,先是固定表演,让大家都亮亮相、热热场。“当时书茶社内的表演者都是女性,就连老生、花脸这样的角色也由女的表演,我去的这家茶社当时有16位歌女。”鲁海说。

  等固定节目一结束,台下气氛热闹起来了,最让人激动的部分也是书茶社的最大看点也就开始了:点唱!如果哪位老板想捧看好的歌女,就可以通过这种点唱的形式。只听伙计操着嘹亮的嗓音喊道:“王先生花40元点花艳茹唱《击鼓骂曹》。”这时被点到的歌女骄傲地站起来,在其他姐妹羡慕的眼神中走上台,先给台下鞠一躬,再朝着点唱的王先生鞠一躬。茶社的伙计随后会在花艳茹的名字后面画上两道杠,“真是羡慕她,都好几道花杠了!”

  所谓写“花杠”其实就是写“正”字,一划就是一道杠,一道杠需要20元。这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数字,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也就五六块钱而已。有的人为了捧角,可能明明需要10元点一曲,他特意花几十元,甚至有人为了捧同一个歌女大打出手。鲁海说,如果单纯只是为了听曲不至于这样,关键是这些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原来茶社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被点唱的歌女得到两道“花杠”(也就是客人掏40元点唱),表演结束后为了表示感谢,她要下来陪着客人喝茶聊天。

  曾经书茶社的表演比较单一,主要以清唱京剧为主,后来一些人从北京带过来单弦、大鼓等,没想到,青岛就是不认。相声表演大师马三立和刘宝瑞曾经也来“闯码头”,最终熬了一个月也离开了。

  青岛老茶楼的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不过,有座茶楼最后不得不提一提,曾经它也是青岛最有名的茶楼,是青岛商界泰斗胡存约老先生1898年在大鲍岛的山东街(今中山路北段)开办的,名曰光华茶楼,意思是光复中华。王垿、张勋以及恭亲王溥伟等在青岛的遗老们经常光顾,1922年,孙中山先生也来此品茶聊天。不过1923年它搬到北京路后,突然起了一把大火烧得精光。后来,有人说是青岛大富商刘子山派人干的。

  另外,青岛喝茶的习惯跟全国其他地方不一样,茶具、茶叶和水各有不同。刘杰告诉记者:“江浙烧水的壶多为泥陶烧制,西蜀则多用大铜壶,而青岛地区不同,基本上都采用铅壶或锡壶烧水。茶叶主要以茉莉花茶和珠兰花茶为主,也有绿茶和乌龙茶,茶具通常是博山产的瓷器,有些讲究的茶客则选择紫砂器具。那时的茶楼对水的要求非常高,为了保证茶的味道,每天都要雇工人深入崂山挑水,来回一趟就得大半天。”

  文/ 图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茶楼 歌女卖唱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