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草根艺人:母女俩三年绣出22米"清明上河图"

2013-05-15 16:1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十字绣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古老民族刺绣,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十字绣的发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无论是绣线、面料的颜色还是材质 、图案,都别具匠心。居住在平度的张京华、王晓磊母女就是十字绣爱好者,母亲张京华绣十字绣已经近十年,几乎成为了她的“事业”,母女俩历时三年多绣成一幅长22米的《清明上河图》,让人叹为观止。

  22米,12人合力才能展开

  5月13日上午,在平度市体育场,张京华、王晓磊母女和其他10位热心市民一起慢慢地展开长达22米的十字绣作品《清明上河图》。“太长了 ,差不多有7层楼那么高,几个人根本就展不开,幸好有这些热心市民帮忙。”王晓磊告诉记者,这幅十字绣整整花费了母女俩三年多的时间。

  记者看到,这幅长22米、宽75厘米的《清明上河图》看起来十分逼真,绣工很好,就连不被注意的反面针脚都平平整整。“十字绣对绣工要求很高,不仅正面的松紧度要好,反面也要整齐。”张京华说,“我们母女俩的绣工比较接近,这样就能使得整幅《清明上河图》看起来比较协调。”

  第一次看到这么长的十字绣,市民宗先生忍不住赞叹起来,“以前也见过有绣《清明上河图》的,但只看过1米的、3米的,绣了中间桥这一部分的,像这么完整的《清明上河图》,真是从来没看过,很见功夫。”宗先生表示,作品的针脚都很细密,松紧度也很好,“太难得了 ,现在很少有人有这样的耐心和细心了 。”

  光原材料就花了7000多元

  今年51岁的张京华和 24岁的王晓磊是青岛市北区人,一年半前她们陪同老人搬到平度来居住。“我妈妈以前就绣十字绣,一开始是从小作品开始,在我姥爷生日的时候绣过一幅《寿星图》,当时家里人都觉得她绣得很好。后来妈妈想绣一个有难度的,我陪她逛了好久,最后选定了这幅《清明上河图》。”王晓磊说。

  张京华告诉记者,当初光买这幅《清明上河图》的图纸和线、布就花了 7000多元。“一开始绣得比较慢,说实话22米确实太长了 ,也没个盼头,不知道到底要绣到什么时候才能绣完。我女儿最初才绣了巴掌大的地方,一看还有那么长,有点灰心了。”张京华说,后来,她和女儿互相打气,这才把这幅《清明上河图》绣出来了。

  “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妈妈除了照顾老人外,一直都在绣,她绣得很用心。妈妈的精神也感染了我,以前我晚上10点就睡了,后来经常都是绣到凌晨2点多睡,早上七八点钟起来以后再接着绣。”王晓磊说,当有一天,她和妈妈发现已经绣了一半 ,左邻右舍都赞不绝口时,就更有信心了,“那时候就很有成就感了 ,也正是这种成就感支撑着我们一直坚持下来。”

  49种颜色绣成整幅作品

  近距离观察这幅《清明上河图》可以发现,尽管有的地方看起来是白色系的,但仔细看能发现,实际上是用了三四种颜色,整幅图用了 49种颜色的丝线。“可能有的人觉得挺简单的,就是照着图纸绣就行,但实际绣起来才知道有多复杂 ,每一个小孔都要扎4针。为了追求整体效果,我们把反面也仔细做了处理。”张京华说。

  “我自己闲着没事也绣十字绣,但最长的也就绣了个《百福图》,光这个就已经累得我不行了,能绣出22米的《清明上河图》真是太不容易了。”市民李女士指着其中一部分告诉记者,“你看这里,这个桥很难绣,按照我的技术估计是很难绣好,而且除了桥,那些房子、墙壁等都勾了边,太厉害了。”

  展示完毕后,记者和张京华母女一起把这幅耗费了她们大量时间精力的《清明上河图》卷起,卷完后,记者试着自己搬了一下,走了不到10米就觉得胳膊酸疼。“卷起来足足有近30斤重,自己一个人搬着太累了 ,还得两个人抬着走 。”张京华告诉记者,绣完《清明上河图》以后她会先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继续挑战其他作品。

  文/图  记者 张程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