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召开高污染黄标车区域限行听证会 报批后将实施

2013-05-21 14:49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5月17日上午,即墨市举行了黄标车限行听证会,就拟在“青威路以南、204国道以西、华山二路以东、南至青岛市区”区域,对高污染黄标车实施分时段限行进行听证。来自市人大、市政协、市政府法制办、市交通运输局、交警大队、4名无车市民代表及 4名私家车主、社区居委会、新闻媒体、出租车司机等各行各业的20名代表和经济开发区城区4个街道办的代表参加了听证会。代表们一致为该政策叫好。据悉,即墨市环保局将根据此次听证会的意见建议,进一步修订完善高污染黄标车限行的有关内容,报经青岛市政府批准发布后组织实施。

  为啥限行?改善空气质量

  听证会上,即墨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汽油车达到国Ⅰ及以上排放标准的、柴油车达到国Ⅲ及以上排放标准的,核发绿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通常称为绿标车。黄标车是指使用年限长、燃油消耗高、排放稳定性差、污染物排放量多的汽车。即墨市的高污染黄标车多为2000年7月1日前生产的汽、柴油车和少量2003年7月1日前生产的中重型载货及大中型载客汽油车。

  研究结果表明,1辆高污染黄标车的污染物排放量,分别相当于5辆国Ⅰ、7辆国Ⅱ、14辆国Ⅲ、28辆国Ⅳ标准汽车的污染物排放量。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即墨市黄标车总量为1.3万辆,其中高污染黄标车约为5491辆。黄标车约占全市汽车保有量的8.28%,其排放的污染物却为全市汽车污染物排放量的30%以上。因此,控制这些高污染黄标车是即墨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

  即墨高污染黄标车拟限行有何依据?据该负责人介绍,《山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中规定,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需要,采取经济鼓励、限制行驶等措施逐步更新淘汰具有黄色环保检验标志的机动车。《青岛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明确规定: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不同类别机动车排气污染的程度,对相关机动车采取限制通行区域、通行时间的管理措施。此外,《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高污染黄标车区域限行的通告》规定:自2012年起,根据本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和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需要,逐步扩大限行范围。

  怎样限行?城区早7时至晚8时

  限行区域是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听证会上,记者了解到,高污染黄标车限行区拟划定在青威路以南、204国道以西、华山二路以东、南至青岛市区(均包含边界道路),限行时间为每天的早7时至晚8时。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等特种车辆暂不列入限行对象。

  2013年7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为限行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对违规驶入限行区域的高污染黄标车给予警告,责令驶离限行区域。自2013年10月1日起,对违规驶入限行区域的高污染黄标车,由公安交通部门给予每辆机动车200元的罚款。

  限行区域内,市民的出行是否会受到影响呢?“近年来,即墨市加大了对公交、出租等公共交通车辆更新的力度,目前,全市的出租车全部为绿标车,城区公交车中,除15辆为高污染黄标车外,其余车辆全部达到国Ⅲ及以上排放标准,均属绿标车。这15辆公交车计划今年全部淘汰更新。因此,限行不会给住在限行区域内的市民出行带来影响的。”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代表都赞成,希望尽快实施

  听证会上,对于限行,即墨市人大代表刘方棣表示坚决支持。刘方棣说,以前人们都向往城市生活,但是现在城市空气质量在下降,找出污染源很重要,最突出的就是汽车尾气。希望有关部门早落实,严管理。

  即墨市政协委员赵作群则表示,“出去转一圈,发现很多城市已经对高污染黄标车限行了,希望即墨市的限行范围进一步扩大,时间进一步延长,同时建议政府增加对淘汰高污染黄标车的补贴力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高污染黄标车的使用。”

  “作为临床医生,我很关注机动车尾气这个话题,近几年我接触到的患有过敏性哮喘、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越来越多,这类病罪魁祸首就是下降的空气质量,我太赞成限行高污染黄标车了。”来自即墨市中医院的医生姜玉红表示。

  ■链接

  提前淘汰高污染

  黄标车将获补助

  2012年5月,即墨市就实施了《鼓励高污染黄标车提前淘汰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自2012年4月1日至2013年7月30日,对提前淘汰高污染黄标车的车主,实行差别化补助。2012年4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按照不同车型分别给予800元~18000元的补助;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7月30日,按照不同车型分别给予600元~14400元的补助。

  文/图 记者 孙林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