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昌平披露实名举报刘铁男始末 否认"奉旨爆料"

2013-05-30 09:19   来源: 半岛网-蓝色快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



  5月12日,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称,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一场发酵5个多月的公开实名举报终于有了结果。去年12月6日,《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通过微博,向中纪委实名举报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称其涉嫌学历造假、有作风问题、与商人结成官商同盟。近日,罗昌平详细还原了实名举报刘铁男的始末和心路历程。

  □谈动机

  试政府反腐决心否认“奉旨爆料”
 

  罗昌平表示,最早是在2011年的七八月份,他在微博发现线索,就安排记者调查。当年11月,《财经》杂志发表了《中国式收购》和《倪日涛沉浮》,报道涉及时任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政商结盟。

  后来,有很多人都猜测罗昌平实名举报的动机,有说他是“奉旨爆料”“情妇维权的枪手”“个人英雄主义”等。这些都被罗昌平否认,他说动机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因为事态每一刻都在变化。关于初始动机,他觉得这事情风险可控。通过自媒体新媒体的平台来爆料,这不一定能成功,但风险系数没那么大,他也是想试一下,看看政府的反腐决心。

  当时他也想过后果,最糟糕的事就是被免职,但不至于有生命危险,因为这事足够透明了,罗昌平也不担心被某些人利用成为斗争的工具。

  □谈过程

  发出多条微博避免断头新闻


  到他实名举报时,可以在他的博客看到报道,但网上转载的《中国式收购》都没了。罗昌平说举报的当天发生了很多戏剧性的事情。他当天上午11点多发的微博,能源局回应说“造谣”,还要报警,紧接着刘铁男出现在出访的新闻中。之后很多媒体官微开始转载,舆论开始一边倒。

  后来,这件事一度淡出公众视野,直到2013年1月30日,罗昌平发微博说“中央有关部门已就本人实名举报一事立案调查,是立案调查而不止于受理。”其实是将一军,希望能引起更多关注,不然又成断头新闻。但戏剧又发生了,当晚新闻联播出现了前一天刘铁男参加活动的画面。

  罗昌平表示,以媒体人的身份公开实名举报高官,这其实给纪委带来非常大的调查难度。现在公开化了,当事人、涉案人有很多时间来做充足准备。

  三四月份是他艰难绝望的时期,他最亲近的人得了绝症,那段时间处理家事,要忙工作,要上课,还要兼顾随时配合调查。他说,曾有人私下去他湖南老家调查他。他们用很温和的方式,问他家里几口人等一些特定的信息,此外没有其他威胁。

  □谈反思

  并不提倡媒体人当举报人


  罗昌平认为,网络举报很难会给反腐带来质变。这么多年,仅仅是在举报方式上发生变化,制度上并无突破。就刘铁男案本身来看,先后经过了内部人举报、媒体报道、老干部内部举报、我的实名举报四个阶段,并不能说这是一种胜利。

  他并不看好网友评价此事是反腐的“里程碑”式进展的说法,这仅仅是个案的突破,对制度本身并无贡献。如果以刘铁男倒台作标本,它是不成功的,也不可复制。走到这一步经历了很长时间,证据核实需要非常严谨。不可能每一次都由媒体人通过微博举报,也不可能轻易找到一个省部级官员的贪腐证据。

  罗昌平说,“我并不提倡媒体人当举报人,这是很无奈的举动”。个人行为和职务行为没有明显的界限,这不是职业新闻人应该采取的方式。

  □谈机制

  应举措保护受干扰举报人


  罗昌平提出,如果有人举报,有关部门如公 、检、法、纪等应该启动一个评估程序,分两部分,一是大体核实事实的真实性;二是要评估举报人的安全等级 ,根据不同等级启动不同保护措施。

  关于怎么保护,首先,可以建立一套保密系统,实现公检法在某一个层级的互通,提高办案效率。第二,要有一个干预制度,如果举报人受到非正常干扰,应该启动保护程序。第三是事后追责,有媒体做过一项针对8000多人的问卷调查,结果八成人不看好实名举报,对举报后果也很担忧。不过,罗昌平说“用自己的‘举报信誉’去做这件事应该会给权力系统一个警示”。据《京华时报》

   [编辑: 林永丽]

相关阅读

罗昌平 刘铁男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