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制扇名家王健 故宫博物馆跟其学修复扇面

2013-07-23 10:4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紫檀木雕的合欢扇。



王健(左)正在与前来参观的扇友交流。



    没有实物流传下来,仅仅凭借古书杂抄中的零星记载,就能够让一件古扇还原出来!7月18日,记者专访了来青推广扇文化的中国制扇名家王健。这位入行32年的制扇大师曾经用20余年的时间还原古籍中的合欢扇,后期还原的泥金扇更是举世无双,重量不足一两。记者了解到,如今王健的扇子可以说一扇难求,而大部分时间他给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修复古扇,被称为修复古扇修旧如旧第一人。

    扇友从上海慕名而来

    “对我们这些喜欢收藏的人来说,遇到这种展览有时间肯定是要来的。”7月17日,来自上海的扇友孟先生仔细地端详着王健大师的每件作品,啧啧称赞。当天 ,中国制扇名家王健来到青岛参加明清古扇与当代名家扇展,和来自济南 、北京等各地的扇友们交流扇文化。

    记者看到,20余件王健的作品摆放在展台上,其中不乏有他最有名的合欢扇、泥金扇等知名的复原古扇。“现在王健老师的作品可以说是一扇难求,今年从1月份到7月份他就只制造了两把折扇。”孟先生告诉记者,要想求到王健的作品,不是说有钱就能收藏的,而要看有没有缘分 ,是不是真的喜欢扇子。

    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

    古代的文人墨客总是喜欢持着一把折扇,苏州折扇在明代更是进入鼎盛时期。据介绍,当时的苏州有很多的制扇作坊,出现了很多制扇高手,出现过一扇难求的境况。

    而反看现代,各种仿制的苏扇出现在市场上,已经难以找到真正苏扇的文化魅力。后来,王健走出曾学艺的苏扇厂,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开始打造苏扇品牌、推广苏扇文化。记者了解到,2006年苏扇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王健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故宫博物馆都派人跟他学修复扇面

    20余年研究复原一件古扇

    2005年,在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王健带去了自己成功复制的汉代苏扇合欢扇,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一次的成功让王健很是欣慰,他觉得苏扇并没有没落。而记者采访得知,这把扇子之所以如此成功地复原出来,背后他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我在苏扇厂的时候就已经把扇子的原型大概做好了,但是一直都没有做下去就丢在一边了。”王健告诉记者,当时扇厂也没有条件制造古扇,所以一直都是在研究中。记者了解到,很多古扇只有文字记载但是没有实物流传下来,也有不少人有一些争论。对此,王健都会认真地研究,把他们所提出的点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来尽可能还原古扇。古代的扇子所用的材料现在都很难找到,尤其是扇面用的宣纸,如今很是珍贵。“从开始研究到2005年复原出来第一把古扇,大致用了20余年的时间。”王健说。

    乌骨泥金扇不足一两

    当天的展览中,一件乌骨泥金扇成为大家争先观赏的名品。王健索性从橱窗里拿出来给大家观看。“在明代的时候扇子都是‘以轻为贵’,这件作品重量不足1两。”王健说。

    记者了解到,明式扇本身那种制作工艺以轻为贵,当时明代记载,它的重量是有标准的,相当于现在每把扇子不超过50克,那么不影响它的长度的情况下,整个材料薄了,比如说一根篾片,就有20丝或者30丝左右,20丝相当于1毫米的五分之一,是很薄很薄的。

    盼苏扇传承注入新血液

    记者了解到,这些年来,王健成功复原出来的扇有汉朝的合欢扇、唐宋腰扇、明朝早期系列的扇子、泥金系列等。他将成功复制的每一款扇子的制作工艺都仔细记录下来,整理成完整的制扇实用教材,亦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记者了解到,学习制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基本功入门就得三年,只学拿刀;光制作扇面的其中一道工序,资质聪明的人学会也得六年,要想完全掌握至少还得再看三年。“全部学下来要用至少10年的时间,还不知道是否学得好。”王健告诉记者,多年来累积下来的制扇经验,要失传了可就可惜了。

    “如果有扇友想要来交流苏扇或者是对苏扇感兴趣,都可以到海口路33号一言茶堂来找我,我会一直待到25号。”王健说。

    文/本报记者 郝园园 图/本报记者 王滨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