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西海岸新城已现雏形。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
梦想,青岛亦然。在这座美丽的海滨之城,有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等众多工业品牌,有“微尘”、“红飘带”等公益品牌,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魅力风光……在新的时代,在“全域统筹 、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框架下,环绕着美丽的胶州湾,全新的城市格局正呼之欲出。
城市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目标,把“宜居”和“幸福”放到了核心位置,意味着“
青岛梦”的最终指向,正是每一位市民的生活幸福和安居乐业。青岛梦,扎根于百年青岛的历史文脉,更源于每一位青岛人的内心,更承载着千万青岛人的美丽愿景,让每一位市民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点睛生态织梦,幸福起航
无论是百年东岸老区讲述的悠扬渔歌传说,还是拥海西岸新城高唱的嘹亮蓝色乐章,抑或腹地北岸城区绘就的科技生态人文之景,都是大青岛之梦最核心的元素。
“龙头就是要率先,率先科学发展”,历史性的国家使命给青岛带来了蝶变之梦。
在中国共产党青岛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李群书记在题为《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 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报告中,为青岛梦赋予了第一种迷人的色彩:蓝色。
蓝色,大海的颜色 ,美丽的胶洲湾的颜色 ,这对于拥有711公里漫长海岸线的800万青岛儿女来说,是生来即有、朝夕相伴的颜色。
但,就是这生命中最为熟悉的颜色 ,在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青岛被定位为核心区域的龙头城市,绽放出新的内涵。
李群书记在报告中,具体阐述了这一内涵,即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内涵:
加快经济发展、持续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着力打造生活舒适便捷、生态景观怡人、公共安全良好的环境,让城市更加宜居;着力增进社会和谐与人民福祉,让居民生活更加幸福;着力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文明程度,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着力增强对国际要素的聚集、服务和辐射能力,将城市不断做优、做强、做大、做美,努力使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安居乐业中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深入推进,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已经成为打造发展新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蝶变的青岛,对照世界知名湾区城市标准建设,重新定义了空间:东岸老城区重在做优做美,西岸城区重在做大做强,北岸城区重在做高做新。通过东岸、西岸、北岸三大主城区建设,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依托、各具特色的都市区。
无论是百年东岸老区讲述的悠扬渔歌传说,还是拥海西岸新城高唱的嘹亮蓝色乐章,抑或腹地北岸城区绘就的科技生态人文之景,都是大青岛之梦最核心的元素。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拉开城市空间发展大框架,“加快建设组团式、生态化的海湾型大都市,让青岛真正具有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大城市品质。”这是新领导班子对于大青岛的期待。
生活在这里的人,触摸到大青岛发展的脉络:青龙高速、地铁2号线、重庆路改造开工建设 ,快速路三期、海底隧道和海湾大桥接线基本完成,蓝色硅谷城际铁路规划完成,邮轮母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招商局青岛高新区软件创意产业园的落地,与台湾海贸会战略合作备忘录的签订……大青岛开放发展、组团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做优做美东岸城区,做大做强西岸城区,做高做新北岸城区。2013年政府报告亮出了工作计划:开工建设环胶州湾沿岸绿道慢行系统,完善三城互联交通体系,实施城乡统筹五年规划方案,加快推进十个省级示范镇建设,加快展开一河三带建设… … 三城联动的大青岛瞄准世界一流海湾城市起航。
向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把蓝色引领作为主导战略,通过蓝色经济区建设彰显城市特色,优化经济结构 ,壮大经济规模,抢占蓝色经济制高点,加快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并明确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四个战略支点。海洋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演进一再证明,背海而弱、向海则兴,封海而衰、开海则盛;浅海而竭、深海则丰,近海而滞、远海则达。得天独厚的优势给青岛带来了海洋之梦。
围绕着海洋,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这让市政协委员、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刘保华振奋不已:“青岛市从不同层面给我们描绘出青岛蓝色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条轻轨即将串起美丽的青岛海滨,一条大沽河正在成为贯穿城乡的景观长廊,并在青岛腹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一桥一隧将西海岸周边城区真正进入青岛市区“一小时经济圈”,地铁、新机场、董家口港、中德生态园等一系列大项目次第铺开,西海岸经济新区、红岛经济区、蓝色硅谷开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数字说明一切:140个蓝色重点产业项目开工率达到71%。海洋经济增加值突破1100亿元,增长20%左右。
下一步如何实现蓝色跨越?“就是把蓝色引领作为主导战略,通过蓝色经济区建设彰显城市特色,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经济规模,抢占蓝色经济制高点,加快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李群书记指出。
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开始建设,利用滨海优质空间资源,规划建设了全市海洋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平台蓝色硅谷。海洋科技关键技术着力突破,青岛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物理海洋、海洋腐蚀与防护等领域获得12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海洋资源开发视野逐渐拓宽,开拓更广阔的海洋资源利用空间。以涉海产业为支撑,在胶州湾东岸、西岸、北岸分别崛起了蓝色硅谷、西海岸经济新区、红岛经济区,更好地承载蓝色经济发展。
蛟龙号的母船“向阳红09”从这里出发,全球顶尖人才在这里集聚 ,东部218平方公里的土地闪耀着蓝色之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正在加快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 、海洋科考船、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助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
桥隧贯通,缩短了青黄之间的距离,2096平方公里陆域的重新定义,刷新着西海岸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构想。立足拥有5个国家级园区、5个省级园区和前湾港、董家口港两大亿吨深水港等优势,西海岸构筑“一核双港、九湾六区、四大板块”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建设成为开放层次最高、功能最齐全、政策最优惠、通关最便捷的经济新区。
30平方公里软件科技城启动建设,20万平方米蓝湾网谷启动区开工在建,引进清华科技园等79个项目……红岛经济区重点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蓝色新兴高端产业聚集区、青岛软件科技城、青岛科技商务中心、青岛“人才特区”,科技、人文、生态,三个美丽而心动的词铺陈在1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新起点上,青岛制订了更大的梦——蓝色跨越三年行动计划,规划建设十大蓝色经济特色园区,加快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等八大产业,培育100个重点企业,推进总投资1150亿元的100个重点项目建设。设立蓝色产业资金2.5亿元,实现创投参股基金规模10亿元,争取省政府专项资金1.63亿元,支持重点创新和产业化项目。
信念精神筑梦,文化筑魂
青岛未来如何宜居,如何幸福,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方面都非常重要。
在今年2月份举行的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李群书记曾提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此后,李群书记又多次阐述,青岛未来如何宜居,如何幸福,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方面都非常重要。
依海而生 、因海而兴的青岛,有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青岛国际海洋节、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国秧歌节、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时装周、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等重大文化品牌活动;海云庵糖球会、萝卜会·元宵山会、即墨祭海节、琅琊文化旅游节、崂山论道等文化活动,以其浓郁的地方民俗特色,其影响力也在逐年提升;未来的青岛,还要承办中国海洋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舞蹈节等国家级文化活动。这些,都是这座城市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力的体现。
在许多游客的眼里,青岛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早在2004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时,一对中年夫妇为海啸灾区的灾民捐出5万元后,留下了“微尘”的化名;数年间,越来越多的人在捐款后留下“微尘”二字。至今,“微尘”已成为青岛公益事业的品牌,代表着这座城市的“良心”。2006年,三位岛城的出租车司机,先后捡到巨款后主动交还失主,市民们自发赠送红飘带表达敬意,“红飘带”从此成为一种精神。助人为乐、拾金不昧、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敬老爱亲等代代相传的朴素情感,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成为岛城新的亮丽名片。
文化强市是实现青岛梦的有力支撑。在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青岛要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构建一个覆盖全市、布局合理、服务便捷的“15分钟文化圈”;还要突出青岛的蓝色文化特色,打造全国海洋文化新高地 ;做强“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等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提高青岛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不久的将来,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更广视野、更高起点、更深层次上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把青岛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品位高雅、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
圆梦宜居幸福,照进现实
在这座百年名城里,既可以“悄然凝虑思接千载”,回望悠悠不断的百年文脉 ;又得以“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实现创造力、想象力空间的无限拓展,让梦想照进每个人的现实。
6月下旬的康居公寓小区,刚刚下过一场雨,小区内越发显得绿树成荫。家住8号楼4单元203户的盛江兴,拿出了唢呐,来到了小区的广场。那里,好多乐队的伙伴儿正在等着他。去年,他刚刚结束了30多年的租房生活,在位于市北区的康居公寓小区,有了一套自己的廉租房。
用盛江兴自己的话说,回想30多年的经历,他最大的感触就是:“青岛梦,圆了我半辈子没有实现的梦想。”
“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供应模式,进一步保护了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住宅需求;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公共廉租房、廉租住房,基本覆盖了各个阶层的百姓需求。到十二五末,青岛市还将在目前主城区住房保障覆盖率超过20%的基础上,力争全市的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或超过20%。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市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增长了21.6%,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60.8%,为城乡居民办的10件实事和6件新增民生事项如期完成。全市新增就业41.7万人。区、市最低工资标准分别提高12.7%和15.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翻了一番,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14.5% ,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4.3%和15.2%,农村扶贫标准提高了两倍……
2013年的财政杠杆还要向民生倾斜,直接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165.6亿元。社会保障方面,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80元提高到54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3000元提高到3420元;医疗卫生方面,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从240元提高到300元,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继续实施重大疾病和罕见疾病救助;教育方面,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00所,提高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财政补助标准,同时,支持新增农村专用校车600辆……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向每个热爱这座城、热爱这生活的青岛人描述了未来会是多么的美好。正如一位游客对青岛的评价:“我爱波澜万顷的大海碧波,更爱你真诚、善良的城市心态”,在这座百年名城里,既可以“悄然凝虑思接千载”,回望悠悠不断的百年文脉;又得以“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实现创造力、想象力空间的无限拓展,让梦想照进每个人的现实。
文/本报记者 王爱科 周晓荷 图/本报记者 孟达 孙传浩 王猛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