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中盖有"制诰之宝"朱色大印,还有对石珤两任妻子的嘉奖及封赠。
半岛都市报8月3日讯(记者 王爱科)提到圣旨,看惯了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市民并不陌生,可提到圣旨收藏,却不是普通市民力所能及的事儿。近日,记者采访了解到,青岛有一位藏家,手里收藏着一道明代正德六年的圣旨,比崂山档案馆收藏的一道明代天启元年的圣旨还要早110年。
提到秘藏多年的圣旨,藏家赵敦玲一直奉为至宝。“2003年,听说河北的一位藏家手里藏有一件明代的圣旨,我先后3次前往,才在2004年冬天花了大价钱买下来。”在地板上铺上几层宣纸后,赵敦玲小心翼翼地把圣旨打开。记者注意到,圣旨的卷首稍见残损,流传过程中因潮湿导致的霉斑也非常明显。“整幅圣旨长460厘米,宽32厘米,尺幅之巨,非常少见。”赵敦玲说。整幅圣旨展开后,给人的直观印象是工整的小楷以及皇帝的钤印。虽然历经了500多年的时间,但小楷的墨色、钤印的红色依旧明艳刺眼。
仔细看来,虽然是一道圣旨,但颜色并不一样,分为红、青、赫石、浅黄、明黄五色。卷的右首,织有两条龙围护“奉天诰命”四个篆书,正文的中间盖有一个“制诰之宝”朱色大印,正文最后则用小楷写明“正德六年正月28日”颁发。“圣旨所用的材料是祥云五彩织锦,织锦的工艺早已经失传了。”赵敦玲说,所以这件圣旨传承的不仅仅是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栩栩如生的云纹和龙纹还可以见证明代精湛的纺织工艺。
从圣旨中提到的年号日期可以看到,这道圣旨于明代正德六年颁发,为1511年,距今已有502年的历史。而被奉为崂山档案馆八宝之一的一道
明代圣旨,出自明代天启元年,为1621年,是皇帝嘉封即墨的吕希尚父母敕命的圣旨。“从时间上来看,崂山档案馆的这道圣旨比我的这件藏品晚了110年。”赵敦玲说,从传承的角度来看,100多年的时间,对叠经兵火战乱的500多年历史来说,尤为不易。
青岛市收藏家协会主席刘树庆介绍,从目前的收藏市场来看,收藏圣旨的藏家多见,但以清代的圣旨居多,而且晚清时期的又占了大多数。相比之下,明代正德年间的圣旨,无疑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这件流传自石珤(bao)后人的圣旨,与今年3月份北京际华春秋五周年春季拍卖会上的一件以300万元成交的泰山图,有着非常大的渊源。泰山图是石珤1522年祭祀泰山少昊陵回朝后,朝中同官颂其功德而创作的,在石氏家族相传490余年后,被石珤的第二十代孙子石金祥送往一家店里重新装裱时被掉包,但石氏家族后人怀疑是石金祥私自把画卖掉。赵敦玲不经意间曾透露,这道圣旨正是原藏家从石珤后人手里买到的。
圣旨说了啥?类似于嘉奖令 由于圣旨使用文言文写成,读起来觉得断句很困难。记者仔细阅读后,发现这道圣旨的内容是对明代礼部尚书石珤及其妻室的封赠。圣旨正文部分以为人熟知的“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始,然后就是对时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的石珤进行表扬嘉奖,第二部分则涉及到了石珤本人在朝廷的官职升迁经历;另外还对石珤的两任妻子进行了嘉奖及封赠,其中提到,第一任妻子王氏“柔惠静专、孝慈恭顺”,在王氏死去后加赠为“恭人”;继室是翟氏,同样加赠为“恭人”。
“这内容和现在为人熟悉的嘉奖令差不多。”赵敦玲说,可查的资料显示,石珤出生在河北藁城,公元 1510年任国子监祭酒,公元1515年又改任礼部右侍郎。
另外,记者注意到,在这道圣旨的背面靠近卷轴的地方,写有“正德四年10 月分表背匠王蛮儿 织匠孙玉 挽匠张华”等字样,其中年月日等文字为印刷而成,而匠人的名字则是毛笔手写,似乎是匠人自己的亲笔签名。
“明代的圣旨制作是由专人负责,这道圣旨应该是由王蛮儿、孙玉和张华合作制成,然后存放到了皇宫,在需要颁发圣旨的时候才由翰林院大学士书写制成。”赵敦玲说,在圣旨上可查的时间可以显示,这道圣旨所用的锦是在正德三年的某月织成,正德四年由上述的三个匠人制成,然后在正德六年才书写颁发。文/图记者 王爱科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