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公开要求央企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清理包袱”、轻装上阵。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副院长、导报特约评论员曲永义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此次“清理包袱”重在提高
国有企业的“质量和效益”,用市场化手段倒逼国企从产能过剩和产业链低端退出,摆脱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国有企业清理包袱是个老话题,伴随着国企改革已经喊了30多年。从上世纪80年代的放权让利,90年代的公司制改造,再到后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缩减、人员转移、清理历史包袱等任务已基本完成。如今重提“清理包袱”,与当年的内涵早已不同,但止损、减亏、重组和转型升级的初衷是一致的。
正如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所言,央企“不该干”和“干不好”的包袱都要卸掉,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从国内经营向国际化经营转变,从产业链过度延伸向专注高端转变。
山东产权交易中心副总裁王利告诉记者,作为省内惟一开展驻鲁央企国有产权处置业务的机构,近年来已完成数十宗央企交易项目转让,涉及资产50亿元,实现了国有资产的阳光交易、规范流转和保值增值。
不仅央企,山东省内国企也加快了清退步伐。据王利介绍,去年该中心实现国有资产交易107亿元,今年上半年交易金额已经达到77.98亿元,下半年还将推动全省涉讼国有资产规范进场、行政事业资产进场常态化,进一步推动国企实物资产进场流转。
王利还表示,省内国企资产处置涉及行业广泛,包括制造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等。其中,采矿、制造行业占去年总交易额的80%以上,这也暗合了山东能源、制造等行业优势突出的经济特点以及两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周期。
曲永义表示,加快转调升级,提升国有企业的质量和效益,说白了就是要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提高国有资产的效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在真正需要国有经济进入和加强的领域与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此次还特别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让效益不佳的国企主动止损退出。(完)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