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磊
近日,笔者登上济南铁路局的采棉专列,与来自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的2300多名采棉工一起,历经50多个小时的颠簸和艰辛,奔赴新疆采摘棉花。 在采棉专列开行的前夜,菏泽东明县的一百多名采棉工在曹县火车站的站前空地上睡了一夜。列车上的情形堪比春运,就连硬座底下都躺满了人。每走一步都要小心,否则就会踩到别人的手脚或头发。济铁青岛客运段烟京车队五组提前联系好沿途车站,及时补水,保证2300多人的饮水。有的采棉工在经历长时间旅途后,出现了焦虑状况。列车长宋光文介绍说,去新疆的时候还好些,返乡的焦虑状况更强烈。每年有许多采棉工带着大量现金在返乡的路上,因为路途遥远以及精神高度紧张,有人甚至出现过精神崩溃的情况。
笔者了解到,与接下来两个月的采棉生活相比,50多个小时的旅途算不上太艰辛。采棉工们居住的地方,一般是建在棉田旁边的几间屋子,条件好一点的会有床铺,差一点的只能打地铺。从早到晚不停采棉,要忍受新疆的阳光曝晒,劳动强度很大。但大多数采棉工的脸上都挂着乐观的笑容,对接下来的采棉之路充满着期待。采棉工们说,他们告别家乡和亲人,有的甚至撇下自己不足两岁的孩子,就是为了多挣点钱,过好日子。干得好的话,两个月就能挣到一万多块钱,辛苦点也值了。
一路上,笔者都被采棉工们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着。他们怀揣朴素的梦想辛苦打拼,付出很多,而对社会的要求并不高,他们希望有个稳定的收入,哪怕很艰苦的环境也不怕,这都是最低的需求。但这种千里奔波打短工注定很辛苦,也有很大风险,希望有关部门维护好他们的权益和安全。采棉工为新疆和家乡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整个社会理应给采棉工更多的关爱。
不可否认的是,
候鸟般的采棉工作虽然可以季节性地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但却不是农村发展的目标。农村的发展应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经济来源,有可靠的社会保障,这才是农民可期待的前景。
因此,还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上班,过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实现离土不离乡。
(作者为本报经济新闻中心记者)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