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常回家看看”被写进了法律,但是
过节期间还是有不少人没法回家陪伴父母。“我家里就我一个女儿,由于工作原因一年才能回家一两次,真是觉得自己不孝顺 。”老家河南的张女士坦言。而记者10月4日采访几位特殊
老人发现,过节
子女不回家或者是没人陪伴,老人们比平时更感到孤独。对此,有专家呼吁子女尽可能在关键节点等多陪陪老人,也呼吁社会力量可以帮助这些特殊老人。
老两口过节觉得很冷清 “我们女儿在英国教书,一年到头也就回来一次,儿子一直加班没有回家,这个中秋节和国庆节我们老两口过得有点冷清。”4日,家住市南区澳门路社区的于先生心里有点堵。“之前还以为儿子要回来过节,准备了很多他爱吃的菜,结果因为工作原因没有回家,看着冰箱里储备的东西,我们都没有心情做饭了。”于先生告诉记者,儿子在北京工作,国庆期间临时接到任务加班,他们感觉被闪了。看着对门邻居女儿女婿都来看望,于先生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但是他还是得叮嘱儿子要注意安全,让他不要担心。
“我自己一个人过习惯了,后来养了一只狗陪着我,女儿虽然在本地工作但是有自己的家庭,来的次数不是很多。”家住海顺社区的张秀琴今年86岁了,自从老伴去世之后她就一个人居住。在她的生活里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和狗一起玩,没事也和狗说说话。“一个人吃饭也不讲究,经常是凑合着吃点,老了也没啥追求,感觉生活没有意思。”张秀琴说,平时她还慢慢地能走出门跟别人聊聊天,每当过节她索性就不出去了,看着别人一家团圆,别人善意的问候她就听着刺耳。
和空巢老人有着同样心境但遭遇不同的还有失独老人,这个群体的出现曾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注意。“一个人平平安安的还好,如果生病住院了真是觉得自己不幸。”说出这句话的罗女士此前就离婚了自己居住,两年前儿子在国外工作时发生意外也离她而去。“我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而又找不到人倾诉,觉得自己一下子被这个社会抛弃了。”罗女士告诉记者,最初的一段时间她在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长期依赖服药来解决睡眠问题。
“每当过节的时候我大哥就喊着我过去吃饭,刚开始去的时候看到他们一家都其乐融融的,心里总是想起我儿子,老是忍不住泪就哗哗流下来了。”罗女士说,自己这样的状况去别人家里也搞得气氛很不好,以后她就不愿意给人添麻烦了。“到了过节的时候我就想出去旅游,找自己在外地的同学去旅游散散心。”罗女士告诉记者,因为孤独她曾委托市老龄办的工作人员帮她找过小姑娘陪伴她,虽然走出来了一些,但她心里的痛苦也很难被理解。
“后来我找到一个失独老人的群体组织参加过两次活动,大家的情况都一样,往往聚会的氛围也不是很好。”罗女士说,她盼望着有社会力量能够针对他们这个特殊的群体进行专业的干预,让他们早点走出来。
互助养老点帮老人走出来 市北区修水路6号张淑敏互助养老点目前已经成为市北区的一个示范点。记者了解到,68岁的张淑敏有一对儿女,但是成家之后都搬走了。随着年龄增加,她和老伴儿步入老年阶段,所要面临的生活困难越来越多,觉得生活开始变得乏味寂寞。“儿女到了周末才回家探望,我和老伴在家里也没啥事干,觉得挺孤单的。”张淑敏告诉记者,2007年之后他们家在政府的倡导下建立了互助养老点,让空巢变成了乐园。
“我们这里还有政策补贴,政府还给安装了麻将机等,我们打牌聊天都很快乐。”张淑敏说,这个互助养老点年龄最小的也60岁了,最大的86岁。都是一座楼上的老人,地方不大但是容纳10个人没问题。“我们这里谁生活上遇到困难了都互相帮助,尤其是精神上空虚了大家都能互相安慰,等着过节家里没人来看望就几个人凑在一起过,儿女打电话听着我们开心也就不担心了。”张淑敏说,曾经有一位老人老伴去世后也是不喜欢出门,他们愣是给拉出来一起玩,帮助老人走出阴影。
社会力量应多帮助他们 与物质方面的慰藉相比,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干预是最要紧的。在市人大代表葛振国看来,现在城市的大部分子女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孩子当成心头肉,如果孩子走了,父母会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很难接受这个事实。在他看来,政府一方面需要采取措施来帮助这些家庭,社会力量也应该关注这些群体,帮助他们走向正常的生活。
而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峻,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也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子女们不管有多忙都要回家看望老人,不能看望的话也要经常打电话来安慰他们,不能想到的时候就关心一下,这样让老人没有安全感。”天使温情空巢乐园的创始人杨晓玲告诉记者,她当时创办这个社会组织时,就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在外地她没法照顾,就希望自己能够替像她这样的子女来看望老人,“我在青岛上班可以看望青岛的老人,在我家乡的志愿者也可以帮我照顾我的父母。”
“我们现在每天都有志愿者给空巢老人们打电话,和他们聊天。”杨晓玲说,虽然这项工作一直做着,但是由于政府没有系统地统计空巢老人的情况,他们干涉的范围比较小,而且也遇到了资金困难等问题。
记者 郝园园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