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抗灾搜寻蜘蛛机器人爬行图效果图。
漂浮式钟摆波浪发电装置。
全自动塑料瓶有偿回收机。
把废塑料瓶投入机器就能吐出一毛硬币;利用波浪也能发电;蜘蛛机器人能全地形抗灾搜救……“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山东赛区复赛”在岛城举行,来自省内的44个院校335个作品亮相青岛。记者10月20日在
颁奖现场了解到,山东的爱好3D设计的大学生们纷纷亮出了看家本领,把新奇的想法和设计付诸于3D展示,有的还做出了实物。
投进废塑料瓶,蹦出硬币来 10月19日~20日,全国3D大赛山东分赛区复赛在青岛举行,来自省内44所高校335件作品,经过激烈角逐,最终53件特等奖作品被推荐参加全国总决赛。其中工业与工程方向 40件,数字表现方向7件,数字建筑BIM 方向 4件,微电影方向2件。
“真神奇!塑料瓶投进去,一枚硬币就出来了。”中国海洋大学的Highyoung团队设计的“全自动塑料瓶有偿回收机”引来了许多专家、市民的兴趣。“拧下瓶盖,在瓶盖感应器处感应一下,瓶子入口就会打开,投入塑料瓶后会自动有一毛硬币从吐币器里出来。投入的塑料瓶机器会经过压缩绞碎让它的体积变小,便于储存和运输。”High young团队的负责人万伟舰说。
记者发现,中国海洋大学所展示的这个设计虽然很简单易懂,但是功能设施非常齐全,不仅有瓶盖感应器、吐币器、压缩装置、绞碎装置、碎屑收集装置,还有多功能显示屏。“可以在显示屏上进行一些环保知识宣传,也能有语音提示,操作更便捷。”记者了解到,回收机上还将设有视频显示器,不光有环保宣传视频播放,还会开发一些小游戏,一些不愿意要一毛硬币的人可以选择投入塑料瓶玩游戏的方式。“我们初步的想法是把我们设计的作品能够真正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然后放到校园、公园等公共场所,用这种好玩又有回报的方式,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团队的另一位成员王新宝说,设计已经成形,预计批量生产一台机器造价是两千多元。
能全天发电,“波浪”点亮灯塔 广阔无垠的大海到了晚上变得漆黑一片,太阳能发电是海上发电的主要途径,但又有许多局限。海浪不停地拍打,就能源源不断发电,中国海洋大学设计的“漂浮式钟摆波浪发电装置”能提供一种全新的海上发电方式,可以24小时波浪发电。
记者发现,他们研制的发电装置呈圆球状,直径一米左右,透明的圆球里有摆子、换向和增速机构和发电机等装置。大海上,风浪的能量是巨大的,风浪的摆动不断拍击发电球,球内的摆子随着波浪摆动,由于摆子重量较大,带动换向和增速机构让发电机发电,从而源源不断的提供电力。“我们的发电球会根据不同程度的海浪设计球的大小,适应于不同类型的发电。”设计者之一的王新宝告诉记者,他们设计的发电装置可以广泛应用于科考浮标的发电,以及灯塔等海上设施的供电。“我们已经进行了实验,这种装置发电比较平稳,能完全支持灯塔等的用电需求。”王新宝说。
“蜘蛛人”地震现场显本领 记者从设计团队展示的模型效果图上看到,“蜘蛛人”霸气十足,机械化的触手让人想到科幻片里的变形机器人。伸长机械臂,攀爬在各种恶劣地形,伸缩机械臂换装轮子能行驶在路上,这可能是科幻电影里的画面。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的大学生设计团队让这个“蜘蛛人”展现在大家面前。
结合蜘蛛的仿生形态,设计团队设计制作了“全地形抗灾搜寻蜘蛛机器人”。仿生蜘蛛人的优势在于六条机械腿爬行前进,相对于传统的轮式与履带式前进方式,在不平坦的路面上有更好的稳定性。座舱两侧设有勾索类辅助攀爬工具,攀爬的形式克服地形障碍,能快速采取地震救灾。“我们设计的履带车形态适应平坦路面,蜘蛛形态适应崎岖路面,能以最快速度赶赴现场,实施救援。座舱设计为可360度旋转的机构,能避免掉头的麻烦,更能够最大程度的扩大驾驶员的视野,从而更好的完成搜寻工作。”参赛的中国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聂鑫说,利用蜘蛛人搜救也减少了搜救人员的危险,能够最大程度保证救援人员安全。
■新闻链接 全国3D大赛由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指导,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3D办和3D动力网共同主办,自2008年发起举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5届,参赛高校连续每届超过600所、参赛企业超过1000家,初赛参赛人数连续突破100万人。大赛主要设置工业与工程方向、数字表现(数字艺术)方向 、数字建筑BIM 方向、3D创新创业方向、微电影与动漫方向、企业命题方向 、互联网创意营销方向与 3D产业年度风云榜评选等八大竞赛方向、三十多项竞赛项目。
带着设计就业,大赛是一个平台 “我们团队设计的是‘动车车轮自动喷砂机’,我面临毕业,想把这个设计当做我就业的资本,大干一番。”李运增是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的大四学生,他告诉记者,他们团队设计的动车车轮自动喷砂机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手动技术,给动车技术是一个提升,他有信心通过3D 大赛获得的特等奖走向就业。记者了解到,大赛共有四个比赛方向,分别是工业与工程方向 、数字表现方向 、数字建筑 BIM 方向和微电影方向。青岛黄海学院用3D技术创作的微电影《铅笔头》也获得了微电影方向的特等奖。
“希望通过这个大赛,优秀作品能直接应用到产业中,让3D 设计和整个3D打印产业对接起来。”青岛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处处长张宁告诉记者,大赛提供了一个平台,让高校大学生的许多新奇的创意和设计有机会变成真正的产品走向市场。张宁表示,3D 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产业最上游的3D 设计环节,需要大量的3D模型,符合各种个性化需求,这样才能真正降低3D打印产品成本,使其拓开市场,实现平民化。他介绍说,青岛某些场所已经设立了3D打印个性定制柜台,提供3D 打印业务,但是价格很贵,还不适合普通消费人群。“3D打印技术要满足更大的市场需求,需要大力发展设计,并建立一个足够大的模型库。”张宁表示。
“全国3D大赛就是一个梦想大舞台,让每位参赛者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全国3D大赛组委会执行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说,我国在3D 技术方面的推广、应用、人才培养和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以及3D技术的巨大潜力,通过全国3D大赛充分释放出来,使人们真正认识到3D 技术在工业 、服务、文化创意等各方面的潜力和巨大作用。
文/本报见习记者 魏海洋 通讯员 田华 韩利军 图/由各参赛队提供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