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道沁老人垒成的当做路标的石堆。
马道沁老人和他的“乐在其中”。
家住文祖镇马家峪的马道沁老人,今年已经75岁了。已过古稀之年的他,自掏腰包在陡峭的山腰上垒起了石阶,义务
修路数千米,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憨老头”。从2008年开始,他几乎每天都扛着锄头爬到海拔近700米的
胡山上,挖石挑土,平整山路。老人说,他这么做不图别的,只为方便上山的游客。
他用4年时间开辟了一条数千米的山路,至今还一直养护它。11月6日,记者采访了济南市第四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马道沁。
退休后萌生义务修路的念头
上午9点,记者来到了马家峪村。在不远处,记者看到一家门口的西墙上“游胡山沿路标走”几个用红漆写的大字。不出所料,这个有指路牌的所在正是马道沁家。“有好几个方向可以登胡山,游客经常不知道从哪里走,为了方便游客从马家峪方向登胡山,我就找人写了这个指路牌。”今年75岁的马道沁退休前是名小学数学老师。从小生长在胡山脚下的他,退休后第三年就萌生了修一条从马家峪方向登胡山的山路的想法。
据了解,马家峪村附近的胡山在历史上曾因风景秀丽、远离尘世备受佛道教修行之人喜欢,山顶丛林中残存有西山门、龟驮碑、求雨碑、老君祠等遗迹。马道沁修路前,干的第一件事便是在村民的协助下将撰有胡山历史的两块石碑抬下来,安放到村委院里保护起来。“山上没有人看护,很多文物都被损坏了,这两块石碑记载着胡山的历史,应该保护下来,让后人更多地了解胡山。”马道沁说,他上小学时就看到老师从山顶上运下一块宋朝的碑予以保护,从此就有了“文保情结”。
用89块巨石砌成“林海云梯”
马道沁和记者一同上山。沿途中,记者不时能看到老人用红白油漆画出的指示箭头和用石头垒成烽火台形状的大小不一的石堆,也被漆成了白色,作为路标,用以提醒路人。“这样可以标记方位,上山的人就不会迷路了。”马道沁告诉记者,数千米的山路有三分之一是生产路。为了不占用生产路,修路的方案前后更改了很多次,他还自掏腰包100元将生长在山路上的一棵花椒树买下。
走完生产路,山路越走越陡,一条巨石铺就的石阶路出现在眼前。记者看到每块石头都有上百斤重,这位古稀老人是如何搬运的呢?马道沁想到了就地取材、凿石铺路的办法。他请来两位老伙计,你一锤我一锤地花了十天时间,将横亘在路上的山石凿成了一块块石板,由于实在无法搬运太远,瘦弱的老人就用钢钎和铁棍撬起边,一寸一寸地挪。记者粗略数了一下,在地势险峻的路段竟然有89块这样的巨石,老人给这段路取名“林海云梯”。
在这段路的一旁,一个用树枝搭建的临时窝棚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我有时累了就在这里休息一下。下雨时,我就在这处山林间的小窝棚里观山听雨,看着山路渐渐成型,觉得很有成就感,也很惬意。”马道沁给窝棚起了“乐在其中”这个名字。数千米的山路,马道沁采取“蚂蚁搬家”战术,因地造势,就地取材,先后画了上百个箭头,砌成了数千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