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关于赋予
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一条引起了为数众多的农民朋友关心。13日,记者专访了山东省人口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崔树义,针对全会提出的
城乡一体化进行了解读。专家认为,该公报核心内容有很多可做探讨的地方,首先指出
户籍制度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所在;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农民的土地和房屋权利落到实处,让农民上楼只是形式;农产品收益的提高刻不容缓,这需要政府、流通领域多方面努力;关于公共配置的市场均等化,也要在有形资产上帮扶农村。
“萝卜宁可扔了也不卖” 崔树义认为,公报这一段话的落脚点就是“有效增加农民财产”,而跟增加农民财产直接相关的 ,就是农产品效益。他首先举了一个自己的切身例子。“我老家聊城,六七年前家里还种了大白萝卜,那年的萝卜丰收了。”他说,由于现在人均耕种田越来越少,农民种菜只种一亩半亩,他家产了千斤左右。
然而大批量的丰收却带来了萝卜贬值的效应。他回忆说,当时地头的萝卜批发价格才一二分钱一斤,如果费很大力气刨出来、装运,然后拉到批发市场上给别人收购,算一算农民的收益只有可怜的 10元钱。“光是卫生费就要交5块钱,然后还要交各种其他费用,挣的钱根本不够扣的,于是家家户户都宁可把萝卜放到地里烂掉,也不去卖。”崔树义说,新闻上经常说牛奶倒进河里、白菜烂在地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农产品收益过低。“但是城市中买菜却并不感觉便宜,如果白菜是6角钱一斤,地头价也就一角多,农民挣不到什么钱,往往是流通环节抬高了菜价。”他从这一事例说明,提高农产品收益刻不容缓,需要政府、市场多方努力,而这次提出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无疑蕴含了很多经济政治理论。
城市急需“反哺”农村 崔树义说,“有人用‘反哺’这个词来形容这一改革,因为过去这么多年一直是农村在帮助城市,实际上是对农民付出成果的一种剥削,也可以说是对农村资源的掠夺。过去咱们讲‘三大差距’,就是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距,有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城市是发达国家,农村是第三世界’。”
“现在农民光靠粮食是很困难的。”他说,虽然国家每年都在小幅度地提高农产品价格,和CPI增长相比还是有差距,所以作用不明显,农民种粮食的收益越来越低。对于这种情况,就要有效增加农民的财产,让农民也享受改革发展的红利。”崔树义说,无论是让农民进城也好,或者是采取其他补偿措施也好,只有有效地增加农民财产,才能让农民真真正正得到实惠,这样才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现有户籍制度要改革 “城乡二元结构是非常不合理的,在世界上也很少见,为什么城乡差距这样大?从各种分析来看,这种差距的造成实际上是人为的 ,根本性的就是我们现行的户籍制度。”他说,早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是没有这种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的 ,到后来因为粮食不够吃等原因,才进行了人为划分。“我觉得政府在出台这个政策的时候,不一定想要这么长时间把它坚持下来,但后来这个制度是越来越缜密,越来越严格,就完全分为这两个部分了。”
他说,过去农民要进城、有个城市户口是很难的,因为拥有城市户口相当于能吃国粮。后来部分地区发展中小城市,好多地方农民争着花钱变成城市户口,“但农民真正买了户口进城的时候,发现什么都没有了,国家也不给安排工作了,想要再回去,又发现土地也没有了。”崔树义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描述现在的城乡户籍政策,那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在大观园外面看到里面花繁叶茂,漂亮得很,想进看门的不让进,后来花落了,什么景色也没有了,看门人开始卖门票了。农民都觉得没去过,很新鲜,买了票进去后发现什么都没看到,那就再出来吧,结果外面的人说,你不能回来了,回来要拿钱。”他说,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在户籍政策上必须下大工夫,让城乡户口感受无差别、各有各的好才能真正实现一体化。
城镇化不是要让农民上楼 城镇化中涉及到很多“农民上楼”的例子,崔树义认为是不合理的。他指出,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只有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有所改变的农村城镇化只是形式。“农村城镇化不一定是要全部住楼,国外的发达国家,从外表一看,和咱们的农村一样,甚至不如咱们的农村,连楼都没有,全都是平房,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全都和城市一样。外表来看,他们或许没有城镇化,实质上是已经城镇化了。”
他认为,农村有自己的特点,让农民实现城镇化,首先要改变生产方式,其次才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我去过很多农村调研,发现农民被迫上楼,但是他放的羊、种的粮食都没地方搁了,宽敞的大平房也变成了商品房,农民会很不习惯。”
他说,现在很多农民土地被征用,只好进城务工,虽然增加了收入,但是对农民来说,他们的财产权就是土地的权益。“解放以后土地不再属于个人,只有承包经营权,也就是说土地全归国家或集体所有,有偿划拨的土地价格远远低于城市的土地价格,如果被征用,看起来是不用你种地还给你钱,但是农民手里没地可种,找不到工作就得挨饿,对农民的心理上也是一种考验。”他说,最早的时候城市里社会保障首先发展起来,那时候为什么不给农村搞社会保障?就是因为农民有土地保障,而现在很多农民并没有土地,因此要想有效增加农民的财产,土地所有权是很大的一个方面可探讨的地方。
加大投入帮助农村发展 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质上也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崔树义说,“公共资源有很多,包括教育、医疗之类的。这就意味着,国家下一步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从有形资源上去支持帮助农村的发展。”他说,前几年大家伙说的“服务均等化”实际上指的是无形的资源,而今提出的均等化或许会更偏重有形资源。
除此之外,“以城带乡”涉及到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农民工真正市民化,“我想这个财产权是不是也包括让农民在城里能买得起房,为他们提供更多方便。”他说,对农民来说最重要的两样财产权利一是土地权,二是房屋所有权。如果是农民工无地要进城,需要在城市中有自己的房子,居有定所,而不是永远租住,这样才能慢慢融入城市社会,“如果让农民工只是住在出租屋里,或者集体宿舍,永远没办法实现市民化。因为他们交往的圈子还是那些圈子,谈论的都是农村的事情,没有办法融入城市。”
他认为,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各项社会事业需要及时跟进,流动人口的社会福利更加迫切需要得到落实。一方面,国内城市化进度不断加快;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一系列土地置换、农民上楼、农业机械化推广等政策实施,加大了农民工的供给量。如果想要利用好这股“有生力量”,城市需要真正接纳流动人口,把他们融合到城市“社会”中来。这需要城市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险政策上一视同仁,同时也应该将住房、教育等问题纳入考量。本报记者郭玉华 实习生 杨扬 胡颖
山东省人口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崔树义。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江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