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古城(局部)改造效果图。
古城片区的旧居十分杂乱。(资料片)
古城片区一处大厦被拆除。(资料片)
齐鲁晚报11月19日讯(记者 周衍鹏) 19日上午,即墨千年古城
改造项目正式启动,规划用地约98公顷,主要分为即墨古城和安置区两大部分,总建筑面积32.4万平方米。项目计划于2016年底投入运营,届时即墨将恢复千年商都的模样。
19日上午,即墨古城片区改造项目开工仪式在古城片区改造项目核心区内举行,标志着该项目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据了解,该项目涉及14个村(居)1.4万余名居民,是即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拆迁改造项目,项目规划用地约98公顷,主要分为即墨古城和安置区两大部分。其中,即墨古城规划用地42公顷,由对即墨历史文化研究比较深入的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上海万生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进行设计,总建筑面积32.4万平方米,项目计划于今年12月开工,2016年底投入运营。安置区规划用地37公顷,项目总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项目与中建八局合作建设,计划于2016年1月完成回迁。
记者了解到,即墨古城片区有不少古建筑都是古香古色,很多雕刻精美的房屋、砖瓦虽然历经多年风雨洗礼,仍然保存完好。这些古建筑都会如何处理呢?据介绍,古城在拆迁时不会简单地用推土机一推完事,对于需要保护的地方,会用手工一点点拆迁,“我们在拆迁中,对有价值的砖雕瓦将会有选择地统一编号,再用于古城重建,保证古城的原貌。”工作人员介绍说。
按照公布的古城区规划平面图,此次古城改造的核心区域占地约400亩,改造主要将以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即墨老县衙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包括即墨古城墙、古城门和牌坊以及商铺、古庙等,将在古城片区改造中还原历史古城模样,改造范围内60多处百年古建筑被划为保护区保留。记者了解到,在古城改造中,即墨将依据大量的古城老照片和历史记载等史料,按照原来的古城模样进行建设,既按照原有的历史文脉修复古县衙、牌坊街、五福巷等建筑,重现“淮涉八景”、“古城十胜”历史景观,又注入现代元素和城市功能,同步实施墨水河综合整治,改变居民生活方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在规划修复的古城周边城南、城西、城北就近高标准建设三大安置区,打造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即墨古城
即墨历史悠久,自隋朝建即墨城,历经明清的发展、民国时期的变迁,具有1400多年历史,孕育了一座具有众多古建筑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古城,具有很高的旅游文化价值和商业开发价值。
即墨古城建成于明朝万历年间,以古县衙为中心,内城范围大约方圆0.25平方公里,城郭范围大约方圆4平方公里,面积仅相当于现在即墨市区面积的百分之一。其边界东到今张村、西到即墨老电影院,南到墨水河,北到今蓝鳌路。其中,即墨古城墙为环形,形成于元代,最初为土建。到了明朝,为了抗击倭寇,在外围加固了大型砖块。周长两千米的古城墙在历史上为了保护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起到了巨大作用。不过,接连的战事也使得城墙饱受摧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也曾遭到巨大破坏。最终到上世纪60年代,这道城墙被彻底拆除,如今是大片的居民区。
老县衙
坐落在即墨城中山街东端路北立法街29号的市博物馆后院。自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迁城立衙至今。历经沧桑,城内的古建筑大都随岁月的流失而烟消云散,惟独县衙的一至三堂幸存下来,成为山东省唯一能看到的三堂老县衙。
五福巷
五福巷又名当铺胡同,原为道光年间一名姓丁的黄县人开办的当铺和钱庄,主要典当衣物、首饰以及生产资料等。1921年左右,因兵荒马乱,无法经营典当业而关门停业。后被5家富户购置,按统一格式改为民居,巷内的建筑模式和形式基本相同,大门内有两处院落,各立门户,称五福巷。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