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生锐减有望打破奥赛迷信

2013-11-23 10:17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韩金惠

  五大奥赛保送名额“缩水”,保送生人数锐减96%,不仅迈出了打破奥赛迷信的第一步,更让人才选拔机制趋于科学化。顶尖高校不再过分追求“特殊人才”的同时,也让各类考生得到了更为公平的机会。

  按照教育部等五部委2010年出台的政策,从明年高考开始,五大奥赛的多数获奖者都不再拥有保送资格。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11月21日透露,明年全国有保送资格的考生将只有260人左右,而往年这一数字则高达7000人左右。清华大学宣布,明年失去保送资格的这部分考生可以参加该校自主招生“拔尖计划”的选拔。(11月22日《北京青年报》)

  在全国高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残酷现实之下,却有一批被称为“幸运儿”保送生早早锁定顶尖名校的录取名额。随着奥赛获奖者取消保送资格,具有保送资格的考生人数迅速从7000左右下降到260,这说明之前凭借“奥赛获奖”进入大学的情况已经过于泛滥,从而导致高校保送生制度的公平性与科学性饱受争议。

  奥林匹克竞赛的目的是为具有某些特殊天份的青少年提供一条发展路径,而数学、生物等奥赛学科在逻辑与智力方面的高要求,决定了并非每个孩子都适合这种兴趣培养。只是,当奥赛获奖成为升入名校的敲门砖,心急如焚的家长们也就难以理智地看待、分析自己孩子的兴趣与擅长。如此,培养人才的教育最终在奥赛产业链之下日趋功利,而大多数孩子的真实能力与兴趣却得到压抑。相比于对个人兴趣的抑制,奥赛的更大危害在于 ,对于出身贫困的学子来说,接触奥赛培训班成为一种奢侈,加上各种保送加分政策信息的获取渠道不畅通,保送对于他们来说难上加难。保送制度与奥赛之间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教育不公,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2012年8月,奥数现象经媒体披露后,北京市教委采取有力的四项措施,坚决治理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2013年2月,教育部再出重拳——要求各地设立专门的投诉电话和举报网络平台,并在春季开学后,对各地是否将奥数同入学挂钩进行抽查,一旦发现问题将严肃追究校长责任。但为何一次次禁令并没有彻底杜绝奥赛班?我们在高校保送制度上找到了答案。五大奥赛保送资格就如同一块高考“免试金牌”,给了考生和家长一个巨大的诱惑。结果自然是,在保送制度的“指挥棒”之下,“奥赛热”难以消退。因此,五大奥赛保送名额“缩水”,保送生人数锐减96% ,不仅迈出了打破奥赛迷信的第一步,更让人才选拔机制趋于科学化。

  对于按部就班的高考统考大军来说,保送资格锐减是件十分利好的事情。这意味着,考生之间越来越平等,顶尖高校不再过分追求“特殊人才”。既然如此,寄希望于保送这条“捷径”的学生也不必喊冤,当高考的公平之路越走越宽之后,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况且,有同学也表示,自己不仅在竞赛成绩上比较突出,平时成绩也是很好的,那他们就完全有能力通过统考进入高等学府,毕竟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刘晓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保送生 奥赛 韩金惠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