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附院黄岛院区,护士为受伤的88岁薛奶奶手部涂抹药膏 。
青大附院黄岛院区,护士们加班加点在值班。
“今天黄岛发生了爆炸,大批伤员被送来的一瞬间,所有人自觉地准备东西,各自打电话给家人,平静地通知今天可能回不了家。”这是青大附院黄岛院区一位待产医务人员胡晓晓的微信。22日,中石化黄淮输油管线爆燃事故发生后,该医院3名怀有身孕的女护士和其他医护人员一样 ,坚守在医院一线;手术台上很多大夫连续做手术,饭也顾不上吃;有的医护人员参与紧急救治,28小时里只眯了2个小时。
“快一点,就能救一条人命” “主任和各位医生拖着急救箱去了急诊室,去了15台做急症的伤员,去了各个手术间抢救,我们在接电话、借物品、送病人,这一切都是在奔跑中完成。”23日,一则青大附院黄岛院区医护人员的微信内容被很多人转发,不仅是因为它展现了医生当时救人的场景,也是因为这是来自于一名待产女医护人员的真实内心。
“宝宝,妈妈带着你和许多叔叔阿姨一起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并尽可能地保护他们,若是你长大了想从医妈妈不支持,因为我们都觉得太苦了。但妈妈也不反对,因为没有这些叔叔阿姨,那将更惨烈。”“此刻真的觉得我的同事们好可爱,也一样希望人和人之间不再互相伤害。”一句句话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
23日记者来到黄岛院区,找到了这位发微信的医护人员,她叫胡晓晓,是黄岛院区麻醉科护士,已经怀孕9个月了。“当时中午接到通知的时候都是饭点了,大家都没有吃饭,也顾不上饿。”作为麻醉科的护士,胡晓晓一直待在手术室,一直到下午6点多才回家,“实际上,很多同事都没有回家,医院是照顾我的身体。”她说,当时为了做这些危急手术,能停的常规手术已经停了,她的同事们就一直战斗在一线。
黄岛院区急诊科护士向娟妮也已经怀孕2个多月,22日正休班,接到科室领导的短信后就马上赶赴现场,“以前我还保过胎,但看到那个情况什么也顾不上了。”她说,急诊室也有一个怀孕的同事,但是所有人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快一点、再快一点,就能救下一条人命。
手术室医生基本没挪过窝 青大附院副院长梁军告诉记者,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作为伤员的主要收治点,全院3个院区就做了集中统筹,增派人手到黄岛院区进行紧急救援。为了尽可能避免搬动伤者,医院直接将空的病床全部摆放到广场上,100多名医生和200多名护士下楼接诊 ,救护车送来的病人直接上病床由大夫进行分诊。“医护人员要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包扎止血,各个科室的大夫进行初步诊断之后再分派到各个科室,进行相应的治疗;有的病情复杂危急,大夫就领着做相应检查,然后送往重症监护室。”
记者了解到,第一批伤者是22日11时许就送到了医院,截止到23日12时30分,青大附院黄岛院区已经收治了102位伤者,其中有69位伤情较重,需住院治疗,伤势较轻的做完检查后,由家属领回家了。
“有的病人送来的时候有严重的颅脑损伤意识不清,医院给每位病人都做了编号,以便后期联系家人。”据介绍,从22日11时许病人被送来的那刻起,手术室内的医生基本没挪过窝,其余医生护士全部都在紧张工作中。“就是在与时间赛跑,对病人来说每一秒钟都非常宝贵。医生护士都记不清上上下下推了多少次病人、做了多少次检查。”梁军说。
心理干预第一时间介入 “我们的副院长梁军直到现在一共才眯了2小时。”青大附院黄岛院区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丁晓东告诉记者,事故发生后的28个小时里,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没有离开医院,很多医生从接到病人到次日凌晨忙完手术,才发现不仅中午饭没吃,连晚饭都没吃。对于轻症患者,他们要做到的是一对一关系,对于重症的患者则是多对一关系,保证每一位危重伤者得到及时准确地救治。
“我承担了一个手术任务,是这6名重伤人员中的一个。”丁晓东说,这六名伤者目前的姓名都已经确认,都是男性,最大的 78岁,最小的20多岁。“其中一个是40多岁的多发骨折伤者,出现了失血性休克,现在插管进行机械通气,病情危重;一个是颅脑外伤,血气胸,多发肋骨骨折,肾挫裂伤,现在也在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还有一个24岁患者颅脑外伤,6个危重病人中 5个是颅脑损伤导致的病情危重。”
据介绍,当时他们收治的一名患者姓名不详 ,来的时候颅脑外伤,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已经昏迷。直到23日上午他们才找到了患者家属。“开颅后从该病人头部取出了3块8至10厘米的骨片,现在病人病情尚稳定,还在观察中。”一直到23日下午3时许,丁晓东还是和其他医生一起,没有离开过医院一步。
“不少伤者心理上留下了很大的阴影,所以等病人伤情控制后,医院、卫生局等多层机构还要开展相应的心理治疗。”梁军说。记者了解到,此次事故发生后,成立了由5位心理专家组成的市级心理干预小组,对每一位伤员进行了巡视,第一时间全力开展心理干预治疗工作,减少意外事故对伤员精神因素的危害。文/记者 郭玉华 图/本报记者 孟达 王滨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