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穷苦娃奋斗变老板 建"托老所"报乡亲(图)

2014-01-09 07:3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村子里时常有老人来照料中心聊天。



建成不久的照料中心外景。



  1月8日是农历腊八节,胶州市胶莱镇古兰村20多位老人聚在一起,围坐在温暖的新房里,喝着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这里是胶州市第一家由个人出资建立起来的照料中心,43岁的孙启生是出资人。孙启生从小是靠村里人接济长大的,腊八粥又名“百家饭”,这三个字对他来讲,意义非凡。如今他在村里已经没有一位直系亲属,但儿时接受过的一粥一饭一砖一瓦,每个细节都烙在他的心里。靠吃百家饭长大的穷小子通过自己奋斗一步步成为年利润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家,不忘乡邻低调行善,不仅最终组成了一个爱心团队,还以乐观的心态跟缠身的癌细胞作着斗争。

  不忘恩情,回村盖房照料老人

  胶莱镇古兰村全村共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128人,70岁以上的老年人53人,是个老龄化比较严重的村子。不过这里的老人并不缺人照料 。“俺们这有个叫孙启生的人出了350万元给老年人建了照料中心!”在古兰村提起孙启生,老人没有不夸的,村里的老年人不用花钱就能在这里打台球、打扑克、看电视,中午提供免费午餐,还能在休息室睡个午觉,老人都说他办了件大好事。

  记者在日间照料中心里看到,村里几名老人正拉着家常,“孩子们在外面挣钱,没有时间回来,我们就在这里自娱自乐!”80多岁的曹老太告诉记者,以前子女们一到了城里,家里便空荡荡的,连个去处都没有,现在有了这个地方,白天没事就到这里玩,有啥事大家还能互相照顾一下。

  如今的孙启生是个受人尊敬的企业家,但在老人眼里,他还是那个让人心疼的勤快娃。“以前他们家差不多是全村最穷的!”孙启生家在村里是“小户”,他父亲是单传没有兄弟,甚至村里连亲戚本家都没有,劳动力少,日子一直过得很紧巴。当时孙启生家里非常穷,母亲早逝,他的大哥也因为车祸去世了,家里没有了女主人,做饭洗衣都成了问题,兄弟俩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左邻右舍乡里乡亲,很多人帮助过他们。“就连他们家后来的房子,也是村民们帮着盖的!”村民老曹告诉记者。

  2011年,孙启生家的5间老房子被推倒,一座崭新的日间照料中心在老宅基地上拔地而起,这个中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每个房间里都有暖气,崭新的床铺和被褥、47英寸的液晶电视、象棋桌、台球桌等应有尽有,医疗室里还配有感冒和肠胃药。这里已成了古兰村甚至胶莱镇老人们的乐园。

  踏实做人,从业务员变大老板

  孙启生在外打拼后,弟弟和父亲也都已经搬出了村里。从2010年开始,孙启生每年为十户困难家庭、残疾人家庭“送温暖”,冬天送煤、夏天送粮、病时送钱。

  “这孩子从小懂事,虽然家里穷,但是很有志气!”79岁的刘老太说,那时候大家都觉得那么小的孩子,就没有了妈妈,兄弟俩很可怜,吃不上饭,就东家一顿饭、西家一件衣地接济他,谁也没图什么。

  一个靠全村人接济才能吃饱饭的穷小子,通过自己的奋斗,一步步成长为年利润500万元的小企业家,坐在简易厂房里的孙启生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奋斗历程。

  1985年孙启生上完初中,由于交不起学费,他不得已离开校园,前去东北打工,两年后他积攒了足够的工作经验,又回到胶州,在胶州市一家工厂当技术工人,但厂子很快宣布破产。丢了工作的他开始盘算创业,二十多岁年轻力壮的孙启生来到青岛,用三轮车挨家挨户送煤,平均一天能挣三四百元。

  踏踏实实干活儿的孙启生得到了几位燃料公司老板的赏识,有两家公司请他当业务员,于是孙启生的业务便很快从给居民送煤转变为给单位送煤。孙启生在青岛煤炭圈里的人脉越积越广,2000年左右,他业务逐渐成熟,便开始组建自己的公司。有的朋友帮忙提供资金,有的朋友帮忙找合适的业务单位,孙启生的公司业务越做越大,销量好的时候 ,每年净利润可达500万元以上,业务也扩大至世界各国。

  曾遭不解,“局外人”终理解了他

  做了好事的孙启生受到了村民们的赞许,同时也招来了一些人的不理解,甚至是讽刺挖苦,“就你有钱,吃饱了撑的!”“又不是最有钱的,逞什么能!”

  2009年,孙启生刚开始一点一滴地关心村里老人的时候,就连妻子孙女士都不理解,当时10多岁的女儿甚至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孙启生回忆说:“老婆说我太高调,女儿心疼我,担心我太累。”但儿时接受过的一粥一饭一砖一瓦,每个细节都烙在他的心里,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他逐渐耐心地劝说。他说,有些事情不是说不做就能不做的,自己心里过不去。

  碰上村里老人住院,孙启生一定会拿出部分医药费、住院费,每逢过年过节,该送的米面油一定要送到老人家里。就这样坚持了5年之后,家人开始理解他,曾经给他阻力的局外人,慢慢地也改变了想法。

  “当我最穷的时候,乡亲们帮了我,如今我虽不是最富的,但我算是富裕了,轮到我来帮帮乡亲们了。”孙启生说。与孙启生在村里一起长大的伙伴孙启恩现在已经当上了古兰村的村书记,孙启恩说:“他做这些事,既不图名,也不图利,就是为了还情。”

  ■人物面对面

  “不为他们做点什么是会后悔的”

  分散出差不多一半的精力投入到照顾村里老人的事业中,孙启生自己的生意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越做越大,越来越多的好运开始眷顾这个好心人。孙启生说,眼下煤炭生意越来越不好做,而且煤炭这种污染大、利用率低的耗能型资源,迟早会被新能源所取代。但因为他人缘好,很多生意伙伴信任他,愿意给他介绍生意,“有些人觉得我靠谱,还帮着牵线搭桥拓展其他业务,现在在别人的帮助下,我已经试着涉足钢材生意!”

  不仅生意上实现了转型,这种平和豁达的心态还让他成为了一名成功的抗癌斗士。如果不是孙启生说,记者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红光满面的中年汉子竟然被诊断为鼻咽癌。“其实三年前就已经是鼻咽癌了,只不过当时没顾上检查,到现在才知道!”指着脖子上一个“疙瘩”,他告诉记者,三年前他的脖子上长了这个“疙瘩”,但是因为活很多,而且村里有好多事需要他来忙活,所以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顾得上治疗。

  “虽然鼻咽癌转移到了脖子,但是后来三年里竟然没有扩散,这算奇迹了。”孙启生说,现在他只需要定时化疗,很快就可以康复了。

  “其实我做的还不够,但我得到了很多,对你身边的人,对曾经帮过你的人,不为他们做点什么是会后悔的!为了别人活着才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孙启生说。

  希望老了能住进自己建的养老院

  在日间照料中心文体活动室的墙壁上,记者发现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本月费用由孙启生提供,下月由宋永波提供。”孙启生的爱心行动极大地影响带动了周围的爱心朋友,目前,由孙启生身边和村里的成功人士组成的爱心接力团队 ,已经有9个人加盟 ,他们会在每月末的活动上无偿为老人提供各类生活奖品。

  提起目前已经组成的这个爱心小团队 ,老孙介绍称,每一个都与他是好朋友,也都是从小村里走出去,闯出了点名堂的人。牌子上提到的宋永波就是一个服装加工厂的老板,其他7人中有的承包着蔬菜基地,有的承包水利设施 ,而且这个团队还在逐渐壮大。

  “孙启生自己富裕了,心里还是想着乡亲们,他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古兰村的老人们,也为年轻人做出了表率。”采访时,胶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孙启生的善举,值得更多的人学习。

  按照孙启生的规划,除了建设一个日间照料中心 ,他还要在村里建设一个敬老院,以后也让城市里的老人过去享受一下乡村的日子,互相之间交朋友。“等我老了,我也要住在自己建的敬老院里,跟老伙伴们一起 ,养鸡、种菜、放羊……”

  文/记者 曹凯杰  鲍福玉 实习生 王文佳 图/本报记者 王滨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