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官员每五天放一天假洗澡 老青岛第一家澡堂三新楼

2014-01-23 08:59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青岛老字号第一大澡堂天德塘



  

合并到玉生池后的三新楼



  

于向阳



  不洗澡不能过年!此话绝不是赌气,是中国人过年前的传统习俗。但在过去,普通人家里没有卫生间浴室,洗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直到20世纪,青岛出现了澡堂,人们才在那个盛满热水的大池子里享受到洗澡的乐趣,青岛人俗称“泡澡”。

  上世纪80年代,青岛洗浴业兴盛一时,其中博山路天德塘、平度路玉生池、益都路新华池和河北路建新池,加上保定路三新楼、西镇建生池、台东新华楼、四方浴池,这“四大塘”、“八大浴池”成为老青岛人永恒的回忆。本期《发现青岛》,就带大家回到那个热闹的年代,说说青岛人过年泡澡的事。

      3000多年前洗澡叫“戒”

  什么时候有洗澡这件事的?这是个有趣的问题。答案直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不过那时还不叫洗澡,叫“戒”。祀神祭祖前得先沐浴净身、诸侯朝见天子前得先洗头洗澡。到了秦汉,洗澡慢慢成为习惯,官府每五天给一天假,称为“休沐”。后来再到明代,朝廷有了专门沐浴管理的机构“混堂司”。

  所以梁实秋才会说:“我们中国人一向是把洗澡当做一件大事的。”洗澡作为一种民族礼节逐渐从上层建筑流行到了普通百姓中。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写道:“尊老礼节必须包括为老人烧水沐浴,五天一洗澡,三天一洗头。”同时还明确规定:“男女不共浴,不共巾栉;父子不同浴,君臣不同浴,身份、辈分、地位不同者也不同浴。”

  但这些条条框框到宋代就被打破了,公共澡堂出现,这种全新的形式便一次次出现在文人墨客笔下。比如大诗人苏轼沐浴后写下一首《如梦令》:“水垢何曾相爱,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将澡堂中搓背之事描述得如此细腻。

  至于青岛的公共澡堂则出现在20世纪初期,并带有典型的青岛特色——澡堂。第一家澡堂叫三新楼,《青岛指南》(1933年)上标注,它位于保定路21号。

      青岛第一家浴池三新楼

  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于向阳曾经在澡堂工作过,1975年时青岛市商务局要主办阶级教育展览会,他又专门负责整理青岛所有浴池、理发店等老店的店史。那次机会让他接触到了很多在澡堂子工作的老职员,掌握到相对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他告诉记者:“当时一些老职工回忆,三新楼的开业时间应该是民国元年(1912年)。当时取名三新楼是指:国新,店新,人新(员工和浴客)。这个名字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当时正值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就任大总统,该店由黄县在青岛做买卖的丁家所开,开业的时候由当时青岛市的负责人亲自剪彩,在中山路商圈经营各种买卖的老板们都出席了剪彩仪式,可以说是规模宏大,气派非凡。”

  三新楼选在了当时最热闹的青岛商圈中山路范围内。“谦详益、亨得利、盛锡福、震泰、孚德等老字号企业的老板和银行、洋行的职员老板经常光顾。”于向阳说,面对这些商业老板,三新楼的服务水平从一开始就定位很高:总共三层楼,含雅座、官座、盆浴、盆浴高档单间,每一层楼都设有修脚、搓背、理发、吹风、推拿等,还有衣服快洗、品茶等配套服务,这种豪华的设施和服务配套,在当时中山路商业圈已经属于一枝独秀了。

  于向阳还告诉记者一件事,当时三新楼旁边有家医院,医院内有妇产科,许多妇女在预产期到来前一定要来洗一次澡。有一次,竟然有人将孩子生在了浴池里,幸亏得到及时救助,平安无事。

  之后的十几年,大大小小的澡堂开始在青岛的每个角落涌现。根据《青岛指南》的记载,1933年时,共有12家澡堂,其中有专门针对政府官员的高档澡堂,也有普通老百姓去得起的普通澡堂。在那个青岛澡堂业最红火的年代,青岛最大的澡堂天德塘出现了,它的出现将很多人都吸引了过去。

      最大浴池天德塘有电梯

  这是一条热闹的马路,即使在寒冷的冬天,道路旁边也会摆着各种水果、大饼、糖果摊位,把本来就不宽敞的博山路挤得热热闹闹。闹市中人们并不会注意到一个叫“青岛天德塘脚病修治室”的小门头,更不会仔细去看在它旁边那个蓝色的门头牌,上面有星星、月亮还有浪花,门口的大理石上镌刻着八个字“天德永继水乐无穷”。青岛市最大的澡堂天德塘就在这里度过了它最辉煌的岁月。

  天德塘是1930年创立的,建筑面积达到了3250平方米,是当时青岛面积最大的澡堂子。据说,天德塘共有五层,负一层和一层是大众男浴池;二层从1993年起有了桑拿浴,这在当时还是第一家;三层是有隔断的男单间盆浴池;四层原本是女淋浴池,后来让出了大部分面积给单间豪华浴池;五层则是旅馆。这是2001年前的构造,最初的样子已经记不得了。

  新开业的天德塘创造了两个第一:带电梯和开设女浴室,这两个特点给它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客源。

  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在《青岛老字号》一书中说:“早期的青岛,亚当斯大厦、东海饭店等虽有电梯,但均是内部电梯,而天德塘的电梯能供公众乘坐。儿童们都喜欢坐电梯,当父母要带他们去洗澡时,就嚷着去天德塘。”

  这份记忆一直留在鲁海心中:“自从天德塘开业,我就经常跟着父亲过去,即使去二楼洗澡,我也会先坐电梯到五楼,然后再坐到二楼,就为了在电梯里多呆一会。除了电梯,楼下还有一家叫十乐坊的锅贴店,他们家的味道真不错,来洗澡的很多人都会去买他们的锅贴。”

  作为第一家设置女官座的澡堂,天德塘考虑得尽可能周全,比如在两个浴盆间拉个布帘子。虽然如此,来洗澡的女官并不是很多,主要是一些职业妇女,普通家庭主妇依然受到传统思想的禁锢无法走进那个时髦的地方。

  日本二次占领青岛后,许多日本军官带着女人来天德塘洗澡。于向阳曾听老员工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顺子的12岁学徒工,看到日本军官带着女人前来洗盆浴感到很好奇,便爬在房间的板壁缝隙偷看。谁知不小心弄出动静,被日本军官发现了,那日本鬼子赤裸着身子,举起大洋刀就冲到门外。小顺子赶快往大街上跑,一直跑过了胶州路才摆脱了鬼子,那鬼子光着屁股举着洋刀哇啦哇啦叫着,最后老板出面赔礼道歉送银子,他才回去洗澡,小顺子再也没敢回来。”

      老青岛人是如何泡澡的

  以前,总听大家说那时候的澡堂有多好,泡澡是件非常舒服的事,一般一泡就得大半天,甚至还有人在那呆一天都不想出来。他们是如何泡澡的?跟现在的洗浴中心服务一样吗?在还原老青岛人的泡澡时光之前,先跟大家讲一讲澡堂的布局。

  根据档次不同,澡堂里分成了不同的区域,主要有特等座、官座、雅座和普通的池座几种。特等座相当于一个套房,外面有沙发、茶几,里面是盆浴,一般谈私事的人会选择这里;官座是一个房间两张床,每张床上还有茶几,床头柜;雅座则不再有单独的房间,一个大空间被分隔成了几个单独的区域,每个区域摆着两张床;至于池座就更简单了,不需要任何隔断,大房间内全是床。这就是老澡堂的最大特点:床。

  了解清楚了这些,接下来就听听老青岛人讲澡堂的时光吧,看完保证让你觉得羡慕:

  澡堂早上8点多开门,吃过早饭的人们稍微休息后就会往澡堂出发了。澡堂一般有两个池子,一个是热水池、一个是温水池。热水的温度很高,热气腾腾,刚进去甚至让人有点喘不动气。先用脚试试水,高温的刺激一下从脚底板蹿到全身,借着这股子劲进入池子里,情不自禁地大喊着“好”“痛快”。等身体适应了整个过程,有些人泡得起兴还会扯开嗓子来上两句戏曲。热水池舒服,但有明确规定:只能泡不能在里面洗,所以老青岛人才称洗澡叫“泡澡”。

  在热水池子中泡得差不多了,拖着全身发红的身子移到温水的池子里去,然后再叫人搓背、按摩(请注意,当时可是不允许异性按摩的)、修脚、理发。在这里补充一下,澡堂的毛巾也很讲究:第一次洗完出来,站在门口的伙计会给你一条热腾腾的干净毛巾,拿过来往脸上一擦,热乎乎的很舒服。

  全部洗完后,回到属于自己的床位上,再给一条大的干净毛巾。此时服务生已经把泡好的茶端了过来,跟朋友们聊天的幸福时光便开始了。当然,如果你嫌澡堂的茶叶不好,也可以自己带,来得次数多了,服务员就知道了你的喜好,有的顾客甚至还有了自己特定的床位。

  洗了好几个小时觉得饿怎么办呢?没关系,这期间小贩拿着小吃在过道里走来走去,当然想吃外面的东西也可以,叫伙计帮忙买就是了。休息够了,如果还想再洗也可以,反正没有时间限制。做完这些大半天也就过去了,到了下午,再去附近的市场逛逛,晚饭后回家休息,好不惬意的一天。

  平时可以这样不紧不慢地泡澡,但一到逢年过节,外面就排起了长队,速度也得加快。于向阳说:“那时来洗浴的顾客比较多,服务员会对洗好的顾客说,大年二十八九,洗洗就走,回家买东西过年了。或者解释说,现在顾客很多,请大家相互照顾照顾。”这时大家就自觉减少休息的时间或者不休息,直接回家准备过年去了。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图片由于向阳提供)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