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
肌注,能肌注不输液”,这是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制定合理用药的原则之一。而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现在肌注几乎已经销声匿迹了,很多市民生病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挂吊瓶。医生表示,现在很多病人都会主动要求输液。
很少有人打屁股针
1月21日下午2时许,记者走访了人民医院、中医医院、以及几家诊所看到,随着气温的下降,近期因感冒发烧到医院治疗的患者又有所增加。而医院注射室满眼望去全是打吊针的患者。各大医院虽设有肌注室,但相比输液室,肌注者少得可怜。在一家医院的输液室,记者看到,众多儿童、成人正在输液,输液处也排起了长队。而在输液室里也设有肌注处,记者在5分钟内未见有人肌注。
对此,记者也询问了几位市民。他们中多数人表示,以前感冒发烧都是打“屁股针”,但记不清从何时开始流行输液了。30多岁的胡先生因感冒正在输液打头孢。他告诉记者,“以前生大病才会输液,现在输液成了首选。”
走访中,医护人员多表示,目前虽设有肌注室,主要用于注射退烧药、破伤风、维生素、镇痛剂或产妇调节给药等特殊药品方面。
为求见效快主动打吊瓶
作为以前治疗感冒等疾病的主要方式,肌注为什么渐渐被取代了?走访中,多位医生、护士均表示,患者的主动要求是原因之一。“输液见效快,很多患者往往主动要求,甚至点名要输哪种药物。”
同时,也有护士分析,以前由于阿莫西林、头孢类药物等存在滥用情况,病毒已经适应了很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因此只能更大剂量地使用抗生素才能见效,肌肉注射已无法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以前一般常用的肌注80万剂量的青霉素,如果现在来用,可能完全没有效果。而且长期肌肉注射使用易引起皮下硬结以及淤血症状,有的针剂甚至会引起肌肉萎缩。”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注射方式的兴衰还与抗生素的夸大宣传、患者医生的从众心理乃至经济利益均有一定关系。“现在的一些广告夸大治疗作用,把抗生素吹得包治百病,也给患者造成了错误认识,以至于患者生病后常主动要求输液。久而久之,大家的习惯慢慢被改变。”
治病不能一味求快
肌肉注射日渐冷落,静脉注射盛行也带来了新的安全用药问题。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的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120万余份调查报告中,因注射造成的不良反应,输液占53.5%,其他途径注射给药(如肌内注射)仅占2.7%。
对此,疾控中心专家表示,口服给药虽然起效较静脉给药稍慢,而一旦达到治疗必需的血药浓度后,即可达到与静脉给药相同的治疗效果。所以,专家建议,要减少不合理使用注射剂带来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一方面是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注射剂使用的监管,医生不要滥开静脉注射,另一方面患者也应消除认识上的误区,改变对注射剂的心理依赖,不要一味求快。同时,专家也表示,现在国家卫生部门已经就疾病治疗提出了基本原则,市民最好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即用药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文/图 记者 陈俊东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