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越来越多的
青漂一族收起一年的疲惫,打点行囊,踏上回家的旅程。在春运回乡的人潮中,记者选取了三个代表人物:在青岛打工已有20年的河南人侯新昂、写书记录岛城零工生存状态的滨州人孟令新和出生于1989年的陕西新生代
农民工马强,通过他们的经历透视青漂的生存状态。
除了旅途中的舟车劳顿,每次回乡,谈起在青岛的城市生活,总少不了谋生的艰辛。对于侯新昂、孟令新、马强们来说,这座城市既带来挫折和迷茫,也酝酿梦想和希望。他们走出遥远贫困的家乡,走进陌生的城市,在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中辛苦打拼,期待梦想有一天能真正在青岛生根发芽。记录他们的故事,也是在追寻那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进城这条路,还要走多久?
■返乡一年中最幸福的事情 1月22日,侯新昂带着妻子坐上汽车,返回河南南阳老家。春节回家前的几天,是他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他和妻子跑到台东,花几百元给孩子挑选了两件过年穿的新衣服,又去超市买来各种玩具和零食。他们印象中孩子的模样,还停留在一年前用手机拍摄的照片中。而在电话里,父母告诉他们孩子又长高了。他们担心,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年纪,新买的衣服会不合身。
尽管要忍受拥挤的春运,在过去20年里,不管挣多少钱,每到春节,侯新昂都想回家过年,因为这是为数不多的能回家的机会。1997年,他在青岛待了3年之后,第一次坐上火车回家过年。那一年,他提前两天就到火车站售票厅排队,才买到一张座票。从窗户爬进车厢之后才发现,能上火车就已经很幸运。座位早淹没在拥挤的人群里,他只好在过道里睡了一晚上。之后,青岛开通了直达南阳的汽车,回家的车票才不再千金难求。
过年最幸福的时刻,就是跟家里人坐在一起,“炫耀”自己一年来的收获。而那些经历过的困难,却从来不愿提起。侯新昂还记得刚来青岛的第一个春节。那是1994年,年底的时候,17岁的侯新昂正准备买一些青岛特产带回河南老家,工地老板却拿着拖欠的工资跑了,干活的人一分钱没有领到。买不起回家的车票,他和几个老乡只能待在工地。除夕的时候 ,他们看着春节晚会,商量着一起包顿饺子吃。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会包饺子。侯新昂说,当时他们凭着印象,把面团拍成一张饼,然后把肉馅包起来。每人都吃了一大盘之后,才发现饺子没有煮熟。“当天晚上就发烧,拉肚子,一直在床上躺了四五天才好。”侯新昂说。直到三年后,自己在青岛工作稳定了,才买了一张春节回家的车票。
1月20日,25岁的马强也坐上了回陕西渭南老家的火车。有了多年春运回家的经历,他不愿意再带着大量行李挤火车。一周前,他把在青岛买的茶叶和海产品通过快递寄回家里。初中毕业后,他先是到西安,后来去了广州,去年又来到青岛打工。在外面漂泊了九年,无论车上多挤,每年春节他都会准时回家过年。
今年 ,马强轻松抢到了回家的车票,可他远在广州打工的妹妹却没有这样幸运。马强发动身边的朋友帮忙,每天准时等着放票的时间,连续等了十天,才帮妹妹买到一张回家的车票。马强最大的心愿,就是全家人能够过个团圆年。来青岛一年后,马强学会了电子商务 ,发展前景还不错,这也是让他最高兴的一件事情。马强希望,在未来三年内买上房子,然后将父母接过来一块生活,在青岛定居,再也不用为春节回家发愁。
当侯新昂和马强已经回到家乡准备过年时,37岁的滨州籍农民工孟令新还在忙着打一份零工。“单位已经放假了,反正现在回老家也没事 ,朋友在世园会那边给我找了个零活,一天200块钱。”孟令新说,他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帮一个施工队安装雕塑。
孟令新已经在青岛工作了接近7年,现在他每月有2800元的稳定收入,闲暇时还会去劳务市场打零工。在青岛,他结交了很多同样喜爱打工文学的朋友,希望能留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令他苦恼的是,留守在家的妻儿生活上面临各种不便,把他们接到青岛,又要面临高昂的生活成本。
每年过年回家,孟令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给孩子买礼物。去年回家的时候 ,他给儿子买了一把玩具枪。儿子今年已经上小学,孟令新还是给他买了各种玩具。“要过了正月十五再回青岛,多留出一点时间在家陪陪孩子,”孟令新说,因为长时间不见面,儿子见了自己有一种陌生感。尽管心里很难受,但为了养家糊口还是要出来打工。
■漂泊从农村拥向城市
每年春节,像候鸟般往返于青岛与老家之间,这样的生活,侯新昂体验了近20年,孟令新也有近7年的经历,年轻的马强则是第一次。这样的候鸟生活,源自他们与青岛这个城市的结缘。
1994年,17岁的侯新昂踏上了郑州到青岛的火车,跟随同镇的人到建筑工地上打工。彼时,我国正值第二批农民工进城潮。1992年邓小平南巡并发表重要讲话后,全国各地经济快速发展 ,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城打工,平均每年增长1000多万人。青岛于1994年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并制定下发了《青岛市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青岛需要的农民工数量越来越多。
夹在农民工进城的浪潮中,侯新昂感到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从火车站出来,坐上开往城阳的大巴车。车到站后,他们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跑到机场,看了3个小时的飞机。此后的几个月,只要在工地上干完活,他都会坐到机场外面的空地上,看着一架架飞机不断地起飞、降落。回忆起刚来青岛的情景,侯新昂说,这是他第一次走进大城市,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对于这座城市,他开始有了很多的想象。
相比侯新昂年纪轻轻便来青岛闯荡,孟令新来青岛之前曾在济南有一份体面而有前途的工作。1998年 ,孟令新中专毕业后,先是到济南市玻璃厂工作。由于工作努力,他被调到济南市鲁泉水泥厂,出任办公室主任兼团支部书记。也正是由于这份工作,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0年,5000元就能在济南办理一个城镇户口。当时正好赶上单位盖集体房,每平方米600元。不过,由于担心房产证办不下来等问题,他并没有买房子。“自己错过了留在城市的一个机会,”孟令新说,2004年工厂倒闭,只能回滨州老家种地。从一名工人又重新变回一个农民,孟令新有些失落。没过多久,他就到滨州市找了一份工作。但他发现,那里并没有实现文学梦的土壤,在别人的指引下,他辗转来到了青岛。
2007年,孟令新刚到青岛的时候,认识的人不多,也没什么门路。听说打零工每天能挣七八十块钱,就一个人跑到四方长途汽车站附近的劳务市场找活干。孟令新说,打零工的缺陷就是非常不稳定,经常几天都接不到活。但他并不灰心,因为在青岛能实现他的文学梦。孟令新说,新生代的农民工多了一些浮躁,总是从一家工厂跳到另外一家工厂,不愿沉下心来把一份工作做好,难以发挥自己的真正价值。但同时,他也很羡慕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家庭以及生活的压力,可以快速融入这个城市 。
出生于1989年的马强,就是孟令新羡慕的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这是一个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群体。以80后和90后为主的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大约1个亿,占外出农民工的60%。他们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外出闯荡,在城市里接受“成人礼”。在春运熙熙攘攘的人潮中,和大学生及年轻白领相比,他们有着同样青春的面庞、进取奋斗的精神和扎根城市的梦想。
2004年初中毕业后,马强就开始打工,跟着老乡学开车,在机械厂当学徒……因为受不了每个月不超过500元钱的工资,马强开始想出去闯闯。2009年春节回家,马强遇见了一个在广州打工的朋友。那位朋友把广州描绘成一个遍地是黄金的地方,工作好找,待遇很高。在广州,马强度过了自己打工岁月的野蛮成长阶段。“看到哪家工厂的工资更高,就马上跳槽到那一家。”马强说,“这些工作都是最简单的体力活,根本不需要什么技术。”2013年初,马强经同学介绍,从广州来到青岛的一家电子厂,每个月工资2000元左右。
■奋斗为了留在这座城市
来到青岛只是第一步,要想在这个城市留下来,每个人都需要艰苦奋斗。
孟令新说,春节回家,总要面临一系列的盘问,在青岛混得怎么样,等等。这时候,没有人会提及在青岛的艰辛。但艰辛,却是大多数青漂们在这个城市的最真实状态。孟令新记得,2009年冬天最冷的时候 ,一个打零工的人穿了一双单鞋,脚趾露在外面被冻得发红,就像在大街上讨饭的乞丐一样。“打零工是最没有保障的。”孟令新说,有时连续几天都没有活干,每个月还要给家里寄钱。每天的生活就是为了生计四处奔波,难有闲暇时间来思考写作。
与孟令新笔下的零工生活相比,侯新昂的经历稍显顺利。刚来青岛的第一年,因为在工地上没有挣到钱,侯新昂觉着自己回家太没面子。春节过后,他跟朋友借了100元买礼品送给附近一家制鞋厂的经理,终于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每个月能拿到300元左右的工资。由于工厂里不管食宿,他从赵哥庄村民那里租了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每个月房租30元。在那间小房子里,侯新昂一住就是10年,那里也见证了他在这个城市的发展 。在制鞋厂干了两年之后,他又到附近一家工资更高的高尔夫球厂打工。刚开始的时候 ,他从普通的技术工人做起,每个月工资1000元。后来慢慢努力,当上了小组长,最后成为车间的班长,工资也涨到2300元。“这个工资水平,在当时算是比较可观了。”侯新昂说,但经常要加班,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是常事。 与传统农民工靠体力谋生不同,新生代农民工马强更愿意借助新兴的网络挣钱。重新回到青岛三个月后,马强就厌倦了每天去工厂上班的生活。2013年7月,马强去上海找一个做过电子商务的朋友聊天。之后,他决心从工厂里走出来,成为一名销售中高端产品的电子商务人员,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转变。马强说,有一天在路边闲逛,两个20多岁的女生从身边走过去,她们在聊人民币升值,应该买哪国货币能挣钱。“听到她们讨论的内容,感觉自己的层次太低了,”马强说,平时跟朋友们聊天,全是昨天玩斗地主游戏赢了多少,谁玩游戏的时候,又多了一套装备,哪个地方又开了一家新餐馆,等等。“看新闻了解到,天猫和淘宝2012年双十一的销售额高达191亿”,马强说,自己每天都关注全国各地的新闻,正好上海的朋友曾经做过电子商务 。他认为电子商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现在很多知识不一定非得在学校里学,上网就能查到很多资料,”马强说,回来之后,他利用初中时学过的一些电脑知识,每天上网查阅各种资料。然后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专业的人,跟他们学习电子商务知识。
■现实或远或近的梦想 在青岛打拼多年的艰辛,磨灭不了青漂们的梦想。
一开始,侯新昂的梦想是留在青岛。侯新昂记得,刚到青岛的时候,赵哥庄还是一个很贫穷的村庄,周围全是农田,多数房子还没有自家的好。当时青岛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阶段,2000年青岛出台《2001~2005年青岛市市郊六市区加快城区城市化的实施方案》和《青岛市重点镇2001~2005年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标志着青岛农村小城镇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青岛市郊村庄不断上演着拆迁后一夜暴富的神话。与此同时,房价也在不断上涨。
侯新昂没有想到 ,青岛房价会成倍增长,自己也错失了留在青岛的唯一机会。2000年前后,侯新昂有能力在赵哥庄买下一栋房子。他的一个工友用5万元从本地人手里买了一栋房子 ,后来拆迁分到了两套套二、两套套一的房子,如今已经成为百万富翁。“当时,5万元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房子还没有老家的好,”侯新昂说,他最终选择回老家盖房子结婚 。结婚后,自己每个月2300元的工资,已经难以支撑家庭日常开销。于是,他从高尔夫球厂辞职,在物流中心帮人运货送货,每个月能挣4000元。随后,妻子也跟着他来到青岛,在一家工艺品厂上班,每个月1800元左右。
“每个人都渴望留在城市,”侯新昂说,高昂的生活成本,让他没有能力把孩子接到青岛来。他和妻子仍然租住在不到 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希望能多攒点钱,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生活。他奋斗了20年,没能走出10平方米的小屋子 ,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了两个孩子身上。
孟令新则即将在青岛实现自己的文学梦。“现在正在找机会出版《狗日的零工》,出版这本书是希望自己得到认可,也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打零工的这个群体。”孟令新说,他喜欢文学,一直都有一个当作家的梦想。平常在工厂里下班后,他愿意静静地坐在家里写东西。他通过反映打零工群体的生存状态,来引发社会关注,呼吁大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宽容。孟令新的第二部小说,文章的整体结构已经构思完成,暂定书名《我的青春无法安放》,大概40万字。孟令新说,自己会把这个梦想一直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实现。
现在的马强,换下了原来的工装,穿上了西装、衬衫、皮鞋,梦想正在一步步向他靠近。第一次来到青岛的时候,马强看着市区林立的高楼大厦,内心充满了对城市的向往,但他知道那种生活离自己太遥远。现在,他有自信在这座城市实现自己的梦想。马强做电子商务,面向的消费群体是城市里的白领和金领阶层。“这个圈子让我感到很陌生,”马强说,以前认识的人,全是在各个工厂打工的朋友,现在基本上帮不到忙。他决心走出原来的熟人圈子,去结交新的朋友。以前的朋友依然保留着原来的生活方式,但自己正在融入新的社会圈子,他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他相信电子商务能打破传统的束缚,也能够让自己真正富起来。现在,他开通了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跟身边的同事学习微信营销。“等将来人际圈拓宽之后,每年挣的钱要翻番也很容易,”马强说,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留在这座城市。
■抉择回老家还是继续漂泊? 在青岛,侯新昂生活了整整20年,这比他在老家的时间还要多3年。他从未感觉自己跟本地人有多大的差别,认为自己早已属于这个城市。在青岛待久了之后,偶尔回河南老家,甚至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症状,整天感冒发烧。
“这些楼房都是我们这些普通的农民工建的,但没有一间属于我们,”侯新昂说,每次坐公交车去市区,都会看到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没有改变的依然是自己不到10平方米的房子 ,低微的收入,还有本地人跟外地人之间的隔阂。只有初中文化的侯新昂,没有办法在林立的写字楼里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20年来,他只能从城阳区赵哥庄附近的一家工厂换到另外一家。每天做着不需要太多技术的体力劳动,工资最高也就4000元左右。
因为户口的限制,他们的医疗保险需要回老家办理。每次报销医疗费用时,需要往返青岛、河南办理各种证明。遇上一般的小病,报销的费用还抵不上路费。孩子感冒了去医院,一次就要花上千元。城市里生活成本太高 ,侯新昂只得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学,让年迈的父母照顾。
虽然在青岛认识了很多朋友,但基本上都是外地人形成的圈子 ,很少能跟本地人成为真正的朋友。一个工友的孩子去上学,学校组织体检,本地户口的学生免费,而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则需要交50元钱。侯新昂说,这些很细微的举动,让他们觉得不论自己住了多长时间,这座城市从来没有真正地接纳过自己,他们依然游离在外面。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老家那里也开始建起了工厂。他希望回到自己熟识的老家,可以进工厂打工,或者做一些小生意。
孟令新也面临着同样的抉择,只不过,他还是希望在这个城市再赌一把。去年,妻子打来电话,告诉他附近的村里开了一家电解铝工厂,每个月工资两千到三千元左右,希望他能回家工作。孟令新的大哥也劝他回家,一家人团聚。孟令新思考了很久,还是决定明年将妻子和孩子接到青岛来。他在外贸公司上班,每个月2800元,周末 ,他还会到零工市场找活干,运气好的时候,也能挣两三百元。如果能顺利地帮妻子找到一份工作,那么两个人的收入基本上足以支撑日常花费。而且,现在青岛实行了积分入户制度,自己将来也会成为青岛市民。每次回家,他都告诉儿子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一所好大学,然后找到一份好工作,不用再经历自己这么多的挫折,就能真正融入城市。
马强的梦想更为远大,他希望三年内在青岛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然后把父母从老家接过来一起生活。在他眼里,只要努力,在这座城市里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他认为,凭借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即使没有背景,没有高学历,也能在城市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现在,他的眼光不仅局限于青岛 ,而希望能将自己的电子商务发展到全国各个城市。
A4~A5 版 文/图 记者 孙桂东(署名除外)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