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小学六年级一班,孩子们向剪纸继承人宋开律学习剪纸。
3日上午,
日照市东港区教育部门联合文化部门组织“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作为此次策划活动的“首场秀”选择了凤凰小学 ,其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传承人郑杰和剪纸继承人宋开律手把手教学生们捏泥巴,剪花样……学生们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和爱好,纷纷要求再来一次。记者了解到,近日教育部出台纲要,要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就要从娃娃抓起,但是偶尔组织一次这样的活动对我们学校来说尚且有点难度,如何长久坚持下去更是一个问题。”该学校的丁明际老师说。
现场 捏泥人学剪纸,孩子们如饥似渴
3日上午,港城赫赫有名的泥塑传承人郑杰走进凤凰小学五年级1班,剪纸传承人宋开律则走进六年级1班。从这些能工巧匠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整个教室就处于一种鸦雀无声的状态。“你看看这些孩子的眼睛,都不敢眨啊。”站在教室外面的六年级1班的班主任李老师感慨道。
五年级1班的张煜敏一板一眼地跟着郑杰学习捏小老虎,捏完后,兴奋地拿在掌心翻来覆去地看着。“你看看我捏的这个,就是这几根毛弄得不大好。”她看着自己的作品爱不释手。“我们以前都没有过这样的课程,这是第一次,太兴奋了。”对于这次活动,学生们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希望再来一次。“学生们的反响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我看了看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学着,不敢大意。”该校的丁明际老师这样评价这次活动。而剪纸艺人宋开律,更表示很不舍。“感觉时间很短,很多学生有这个天赋,剪得很好,下课了,刚才还有个小姑娘问我什么时候再来呢。”宋开律说。
调查 传统文化进课堂,有想法却难实施
4月1日,教育部下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也做了明确要求。小学低年级、高年级以及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要求都有着明确的要求。小学低年级初步感受汉字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家乡习俗、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小学高年级熟练书写正楷字,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将据此适时调整课标,修订教材,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大的风向标已经出现了。那么目前学校里类似的文化课程有没有?各地政策的细化落地将如何进行?随后记者采访了日照凤凰小学、金海岸小学。凤凰小学的丁老师说,他们学校有书法课,但是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课程,现在处于一个空白期。“去哪里找这样的老师呢。”丁老师感慨道,学校也想对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是社会上的大师们时间紧张,邀请过来有难度,所以在经典的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上无法实施下去。“书法课这些普通点的文化课程我们开设了,如果说民间艺术这类的,只能偶尔请社会的专家来,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外聘一些单方面的,笼统的传统文化老师,来不定期地讲讲课,如果说走深了,还是很难实现的。”金海岸小学教务处工作人员表示。对他们来说,学生的激情有,但是如何贯彻落实下去他们也在一直摸索。
“虽然政策已经明确了,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是如何落实下去,现在传统文化的老师本来就很少,而社会上传统文化的大师们都比较难请,要么时间不凑巧,我们只能通过文化等相关部门牵线才能偶尔给学生们上这样的一课。”丁明际老师告诉记者,看到学生们的热情,他也想在学校里增加类似的课程,既能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也能培养他们热爱中国文化的热情,但想法虽有,却难以实施。
“对于我们来说,偶尔走进一次校园还行,如果经常举办的话,我们也吃不消,毕竟我们精力有限,也有自己的工作。”同样是东港区民间艺术协会副主席宋开律说。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她告诉记者,他们所能起到的作用只能是暂时的,如何让学生们的这种学习坚持下去,成为一种常态,只能走聘请专业化的老师道路。
文化大师难请专业老师更罕见
对于聘请专业老师,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传统文化传承人,都表示有一定的难度。“传统文化的教学和普通教学太不一样,它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艺术方面的知识,上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据我所知,这样的专业老师,社会上很难找。”宋开律担忧地说道。丁明际说,师资力量是限制学校开展传统文化课的主要阻挡因素。
为了满足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记者了解到,凤凰路小学从本学期开始争取陆续邀约社会上在传统文化方面有造诣的专家进行授课。“虽然对学生来说并不解渴,但总比没有好,我们正在想尽办法增设这方面的课程,尽量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丁明际表示。
作为首次试水,此次活动在学生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第一次尝试,没想到效果这么好,我们觉得有必要以后坚持下去,对有条件的学校,不定期邀约一些专家,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东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夏勇说。
文/图 记者 高晓飞实习生 卜文庆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