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助学生通过老师转交给张学庆的信件。
学生们一封封感谢信,让张学庆感到莫大欣慰,也是他一直将爱心传递下去的动力。
文/片 本报记者 李涛
16岁少年放弃实验中学
一米六多的个头,不足六十公斤的体重,褴褛的衣衫,靠透支体力维系生活……这就是生活中的张学庆,一位来自安丘大汶河旅游开发区东北村的普通农民。
在乡邻、朋友、同学眼中他显得很“抠”,不喝酒、不抽烟,更不会主动请客吃饭;赶集送货不舍得掏钱雇装卸工,渴了不舍得买一瓶矿泉水,衣服缝缝补补……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不起眼的农民,在20多年的时间里却
资助了安丘本地以及云南、山西等地区的200多名贫困学生,捐款额累计二十余万元。
11日上午,记者见到张学庆时,他正忙着与工人打理豆制品厂,订货的电话铃声不断响起;张学庆拨弄着屏幕有些裂纹的手机,不停地与销售员联系,调度产品运送。
张学庆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母亲在他6岁时就离开了人世,父亲拉扯着他们兄妹4人过得艰难而又拮据。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92年,张学庆16岁,在家里排行老四的他初中毕业,考上了当时的安丘六中(现在的安丘实验中学),但是因为家境贫困,他不得不放弃上高中的机会,为生计打拼。
下学后,张学庆干过建筑、卖过水果等各种行当,慢慢地转行从事粮食生意。或许是出于自身的人生经历,从下学的那一刻起,张学庆心中就萌生了一种想法,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贫困学生。
1993年开始,张学庆开始走上了属于自己捐资助学路,每天拿出一元钱资助贫困学生。而在当时,张学庆一天也不过赚取十多元钱。
家里曾遭遇大火,多亏乡邻伸援手
张学庆的每一分收入都是血汗的积攒。张学庆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靠赶集卖粮食、卖面挣钱,每次进货,张学庆要独自装卸数百袋面粉,合计两三万斤,从装载到卸货全部由他一人完成。“雇一个装卸工一天差不多得100块钱,自己受点累省下这笔钱就能资助学生。”
不仅如此,张学庆赶集卖货都是自己捎着水,从不舍得买矿泉水喝。张学庆算过一笔账,买一瓶水一元五,一天两瓶三元钱,一个月就差不多100元,自己捎着水,省下的这个钱就能帮一个贫困学生。
体力的超负荷透支让张学庆患有严重的腰肌劳损炎,医生告诫过多次,让他以后尽可能避免重体力劳动,可是张学庆仍然坚持自己装货卸货,为的就是省下那份为数不多的雇工费。
张学庆的妻子牟芳芹当初嫁给他时,连50斤一袋的粮食都扛不动,可后来看到一车一车的米面都是丈夫自己扛,就忍不住帮他,渐渐地,现在牟芳芹扛100斤粮食已经很自如了。
在常人看来,这可能是一个买卖人的精打细算,可又有谁能想到,张学庆会将这些沾满了他血汗的钱,无私得赠予他人。
“你看我身上穿的这件
衬衣,还是结婚时买的,到现在已经有十来年了。”如今,张学庆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大的已经读小学二年级,小的读幼儿园。能省就省,能将就就将就,就是这些在常人看来略显吝啬的举动成就了张学庆十几年来的助学人生。
据了解,张学庆如此忘我,如此痴迷于助学事业还源于十几年前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当时他家遭遇了大火,烧得家当全无,镇党委、政府及村里的乡邻都及时向他伸出了援手,帮助他度过了难关。困难时他人伸出的援手让张学庆懂得了感恩,从此之后,帮助他人、给予他人无私的爱和温暖就成为了张学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