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记者 贾亮 报道
◤4月23日,淄博市张店区一家图书馆内,一名市民正在书架前挑选图书。
□ 本报记者 王洪涛 王兆锋 江昊鹏 杜晓妮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领导干部、学者、企业家等不同群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忙,他们有没有时间读书呢?怎么读书?读些什么书……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本报记者在烟台、临沂、聊城分别进行了走访调查。
挤时间读书,各有妙法
临沂市费县县委大院内,有间办公室的灯经常亮到晚上10点半。办公室的"主人"程守田说,"作为县委书记,白天的时间很少有属于自己的。晚上没人打扰,最容易形成工作思路。"看过新闻联播后,程守田就会从家中散着步来到办公室,一坐就是两个半小时。除了批阅文件外,就是读书了。
"我每天早上5:30-6:00起床,有将近1小时的整块阅读时间,如果时间充足一点,会做些笔记;睡前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完,会拿本书在床上看上一会,然后睡觉。"聊城市东昌府区区委书记李小平认为,读书的时间从哪儿来?一个字,"挤"——在工作中"挤"、在生活中"挤"。每次出差的时候,他的提包中都会装上一本书,有合适的时间,比如候车、候机的时候,都可以读。
烟台北极星国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兆基喜欢爱阅读,他的办公室有个大书架,摆放着书籍和一些文件夹,墙上则是他平时收藏的字画。
因为平时工作繁忙,出差和周末成了张兆基读书的两个黄金时段,平时出门总会带着一本书。张兆基说,现在人们很少动笔,但是他还保持着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记者采访的两位学者则是书迷、书痴。鲁东大学曲荣君教授说,对书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常常为了看完一本书可以"茶饭不思"。临沂大学吕庆淮教授则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他不放过每次到企业考察调研的机会,"化工企业都订有大量英文杂志期刊,全是最前沿知识,我去了就读,就记录,算是‘搂草打兔子’了。"
追赶"移动阅读"潮流
晚饭前,吕庆淮总会在网上、手机微信上读一些"闲书",包括人物传记、经济管理等,并随后做笔记。在他办公桌上,一本32开的笔记本记满了文字,"费斯诺定理"、"酒井定理"……这样的字眼比比皆是。
在信息化大潮下,曲荣君也成了"时尚达人","现在,我都是抱着我的pad看电子书,网络信息量大,不仅可以查阅大量资料,还能与书友实时交流,何乐不为啊。"
与两位学者追赶"移动阅读"的潮流一样,记者采访的两位区县委书记在坚持读纸书的同时,也在用手机上网读电子书。
李小平告诉记者,为了能挤时间读书,包里放上7英寸的阅读设备(以前是K3,这段时间换成NT),里面有几十本排版不错的电子书,有时间的时候就看看,比如坐车、等人之类零散时间。
毕业27年来,程守田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专业——物理学,他一直保持着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通过网络等途径时刻关注着最前沿的东西。
在阅读中汲取力量
"守住良心,不要为了金钱丧失良知。"山东雷华塑料工程有限公司公司高华读书读出了企业的底线。他说,"搞企业你不读书,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做企业?"
10年前,曾有朋友建议高华进入当时利润颇高的化工产业,高华拒绝了。又有朋友建议,进军教育产业。当时,私立学校遍地开花,一时成为热门投资领域。高华又放弃了,"教育,我没有经验和实力,如果做不好,那是误人子弟。"
如今,他的公司成为国家《固体化学肥料包装》标准起草和国家火炬计划承担单位。
张兆基平时喜欢读人物传记,尤其是成功华人的传记。"他们有一种不气馁、不放弃的精神和追求,这一点与我是相通的。"正是这些人物的精神,鼓舞着张兆基挺过了企业的经营困难时期,而且还在那段时期力主为企业建造了一个"北极星钟表文化博物馆"。
"新一轮改革任务复杂艰巨,是一场自我革命,是对权力的约束和对利益格局的再调整。"程守田说,通过深入系统学习,收获最大的是"改革的自信和勇气更足了"。而物理学的专业知识,让程守田在一些招商项目上非常有话语权,"科技含量高不高,我一眼就能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