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津"沉浮录:再腾飞可深挖运河文化资源(图)

2014-05-20 13:44   来源: 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会通河临清段整治后,又见运河边打鱼的场景。   本报特派记者 张中 摄



  

19日中午,因为生意不多,在临清锅市街经营笼屉生意的张保录眯了一会儿。         本报特派记者 张中 摄



  竹杆巷、临清贡砖、清真八大碗……尽管北方运河早已断航,临清这个运河重镇仍刻着千里运河的深深印记。临清因运河而兴,也因运河断航而褪去繁华。在京杭大运河沿岸,像临清这样的城市不少。

  19日,徒步大运河考察队走进漕运咽喉临清市,倾听老临清人的故事,感受古运河文化与现代的撞击。

  本报特派记者 马云云 乔显佳 张榕博 发自临清                     

  昔日繁华:商铺棚子个挨个,阳光都照不进来

  “这运河啥时候能通船?”19日上午,临清老城,80岁的宋老太太提壶出门打酱油,路过运河时,她跟街坊聊天说。

  临清人对大运河的感情不是一两句话就说得清的。在京杭大运河上,临清是有名的漕运咽喉,有“小天津”的美称。运河边的竹杆巷,当年因做竹货而得名,如今两侧仍保存使用板搭门的老商铺。

  柏立成就出生在这里。他说,当年这里两侧商铺搭的棚子几乎快挨到一起了,阳光都照不进来,竹货做好就送上运河拉走。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仅靠三月四月集会上卖的货,就够商家吃一年。

  运河沿岸,赫赫有名的临清钞关正在复建,尚不向游人开放。当年,大批船料商税就从这里征收。据记载,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征收的船料商税八万三千余两,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课税额的四分之一之多。

  航运把各地的人带到这里。南来北往的漕船24小时不断,船员上岸休息、娱乐,带动沿河商业发展,成为闻名一时的都会。景德镇的瓷器、辽东的皮毛、河南的牲畜、济宁的布帛、江浙的茶叶、临清自产的帛、哈达等,在这里都能找到。

  世代居住在鳌头矶的夏师傅对往来船只印象深刻,“汽笛一响,就是要靠码头了。”他说,在过去,“乘船下天津”是临清人的一句口头禅。

相关阅读

临清 沉浮录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