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宣华华 一些地方及高校先行先试,打破“一锤定音”的录取模式,固然具有积极意义,但能否守住
公平底线,考验着高考改革的未来 。为此,必须加大制度投入 ,严惩个体和集体的违法违规行为,防止权力和金钱钻改革创新的漏洞。
30多年来,高考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但也因“
一考定终身”的唯分数论为社会诟病。目前,中国一些地方及高校先行先试,打破“一锤定音”的录取模式,探索更科学、多元的模式,为新一轮高考改革探路。(6月5日新华网)
近些年,尽管许多人抨击高考制度的各种弊病,却始终无法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关键在于 ,现行高考制度把守着“起点公平”这一道“最后的防线 ”。当前,为了探索高考制度改革,一些地方及高校先行先试,打破“一锤定音”的录取模式。例如,浙江今年有 34所高校在录取时不仅看高考成绩,还要参考面试成绩和高中平时成绩,三者分别占50% 、30% 、20% ,被称为“三位一体”式选拔。再如,广东也有多所高校已经开始实践新的招生模式,被称为中国高教改革试验田的南方科技大学,自2012年起实行高考统考成绩占60%、学校笔试成绩占30% 、平时成绩占10%的“六三一”录取方式。
这些高考录取模式创新固然具有积极意义,但能否守住公平底线 ,还考验着高考改革的未来。其实,事物的利与弊,恰如硬币的正反面。现行高考制度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其录取模式的单一性,花费最小的社会成本,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基本公正。同时,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病,也在于录取模式的单一性,“一考定终身”的僵化模式,埋没了大量有个性、有特长的考生,也导致高端人才普遍缺乏创造力。因而,高考制度的改革,必然是一个不断权衡利弊的过程。
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校通过自主招生等方式,在录取模式上已实现了突破。其核心就是,促进考察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选拔出符合特定专业要求的人才。然而,自主招生所带来的腐败问题,比如人大原招生处长蔡荣生的落马,也让这种模式创新蒙上阴影,遭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这更加说明,无论高考制度如何改革,无论录取模式如何创新,都必须注重守住公平底线。
透过新闻,各地高校在录取模式上的创新,尽管有“三位一体”、“六三一”等不同的叫法,但核心都是一致的,即不再纯粹“以高考分数论英雄”,而是综合参考面试成绩与平时成绩,更具科学性。但与此同时,保障录取公平的复杂程度,也在以几何级数递增。比如 ,如何保证考生的平时成绩得到严格把关?尽管面试环节设立了保密制度、回避制度等好的制度,但如何防范那些负责制度运行的招生处长们?怎样才能确保“100万上人大”、“50万降一百分”的故事不会在各个高校重演?
无论如何,高考制度改革一旦伤及其公平底线 ,必然会遭受广泛质疑,直接阻滞改革进程,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因而,必须加强对于守住公平底线的制度投入,尤其是严惩个体和集体的违法违规行为,防止权力和金钱钻改革创新的漏洞。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