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更应为教育公平做出表率

2014-06-13 14:39   来源: 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中央部属院校,特别是那些令人仰慕的名校,不仅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责任,在弘扬并践行权利平等、机会公平等理念方面,同样也应做出表率。

  进入高考填报志愿阶段,各高校的招生计划备受关注。按照目前公布的数据,我省三个中央部属院校均减少了本地招生人数,其中,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招收属地生源的比例已经低于30%。

  与地方院校不同,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的建设可以说是集全国之力,招生时理应对不同省份的考生一视同仁。而且,机会公平、权利平等的观念日益成为一种共识,因为生源地的不同,就把考生划分成三六九等,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尤其在当前,中央部属院校的分布在全国各省份呈现不均衡状态,北京、上海等名校集中区域的考生,与山东、河南等人口大省的考生相比,就有明显的优势。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就曾直言,“人们更关注也最感不满的,是京、沪、广、津优越的名校入学机会。”

  除了有伤教育公平,部属院校招生“本地化”也不利于院校自身发展,而且还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大学本身应当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本地生源过多容易形成单一的文化氛围。如果连“近亲繁殖”都无法避免,遑论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且,不少社会问题也与部属院校招生指标分配的不均衡密切相关,如异地高考在多地遭遇高门槛,不仅阻碍人力资源的流动,还影响到随迁子女接受初等、中等教育的平等权利;而高考移民等现象成为社会顽疾,与此相关的非法落户、一人多户籍等,也给腐败的滋生提供了空间。

  在部属高校招生问题上,教育部已明确“去本地化”的改革方向,可惜总给人“小步慢跑”的感觉。2008年起,教育部要求中央部委所属“985”、“211”高校在属地招生比例原则上不高于30%。但在现实中,像中国政法大学那样“一步到位”、按照人口比例下达分省招生指标的实属凤毛麟角,更多的全国知名院校,则是像挤牙膏一样逐年缩减很小的比例,有的还通过自主招生或保送等途径,抵消了改革的成果。

  “去本地化”的难度,一定程度上源于部属高校与地方之间的利益联系,高校在资金、用地等方面对地方的依赖是客观存在的。葛剑雄教授对此就有过这样一番话,“主管部门给复旦大学拿6个亿,上海也拿出6个亿,这样就要提高本地招收的比例,否则钱为什么给你。”相比之下,那些用学生素质差异来给招生“本地化”做辩护的观点,不但经不起推敲,更是偏离了问题的实质。

  既得利益的存在,使中央部属院校招生的“去本地化”更显任重道远,但现实的困难不能成为消极应对的理由。中央部属院校,特别是那些令人仰慕的名校,不仅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责任,在弘扬并践行权利平等、机会公平等理念方面,同样也应做出表率。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刘晓明]

相关阅读

名校 教育公平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