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严进严出”防止在职学位注水

2014-06-20 09:01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晏扬

  很多高校在在职研究生培养上搞“宽进宽出”,甚至只顾收钱而疏于培养和管理,纵容和助长了“混文凭”的风气。因此,唯有对在职研究生培养实行“严进严出”,建立和完善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才能挤出在职研究生学位中的水分,逐步遏制“花钱买文凭”这一丑陋现象。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印发《关于2014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16年起,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工作 ,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6月19日《京华时报》)

  毋庸讳言,目前在职研究生管理问题多多,久遭社会诟病。确有一些人抱着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目的就读在职研究生,同时确有不少人读在职研究生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而很多高校在在职研究生培养上搞“宽进宽出”,甚至只顾收钱而疏于培养和管理 ,则进一步纵容和助长了“混文凭”的风气。直白点讲,有些在职研究生已经异化为直截了当的“花钱买文凭”,对于这种公开的潜规则 ,无论高校还是读研者都毫无羞愧之感,反而因“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而皆大欢喜。

  这一现象的危害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斯文扫地,败坏了大学精神,败坏了高等教育的声誉;二是导致文凭注水和学位注水,进而导致文凭和学位贬值;三是对全日制研究生有失公平,进而制造了一种教育不公和社会不公。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在职研究生都是公务员甚至官员,他们既不耽误在各自岗位上“奋发向上”,又能轻松拿到研究生学位作为“奋发向上”的敲门砖,官照做,文凭照拿,两边通吃,鱼与熊掌兼得。正如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曾经感叹的那样:“许多在校生十年寒窗苦读才拿到博士学位,但一些党政干部凭借手中的权力,也不来上课,稀里糊涂就混到文凭,这很不公平。”

  鉴于在职研究生制度弊端丛生,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怎么改?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的通知看,首先应致力于严格把好“入口关”。以前在职研究生入学实行全国联考,这种考试独立于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之外,相当于单独考试、单独招生,考试内容较为容易,招生条件较为宽松,即所谓的“宽进”。今后,全国联考将取消,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将与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并轨”,招生上也实现“并轨”。这样,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难度将会提高 ,招生条件将较为严格,与全日制研究生一视同仁。

  显然,严格把好“入口关”,是保证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防止“花钱买文凭”的必要手段和有力措施。虽然很多国家的研究生培养实行“宽进严出”,但基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宽进”往往意味着“宽出”——在职研究生交了钱、入了学,有多少高校会撕破脸皮不让他毕业呢?因此,对在职研究生实行“严进”,是符合中国教育国情的务实选择。

  当然,除了“严进”还要“严出”,既要严格把好在职研究生的“入口关”,更要把好“出口关”。把好“出口关”的责任主要由各个高校来承担,但某些高校的道德自律同样是靠不住的。不难想象,或许有一些高校看在在职研究生交了钱的份上,甚至看在有些在职研究生是一方大员的份上,放松“出口关”,为一些不合格的在职研究生毕业大开绿灯。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对高校奖优惩劣,从而倒逼各个高校切实肩负起严把“出口关”的责任 ,这是在职研究生制度改革的重点,也是这项改革的难点。

  唯有实行“严进严出”,才能挤出在职研究生学位中的水分,逐步遏制“花钱买文凭”这一丑陋现象。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刘晓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