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韩金惠 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开始,中国人与毒品的斗争从未停歇。今天是第27个国际禁毒日,面对新型毒品蔓延、吸毒人员年轻化的严峻形势,禁毒的脚步变得更加沉重而紧迫。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4月,我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258万人。近几年,青少年吸毒的比例在吸毒人群中更是占到七成之多。 相比于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现在新型毒品有了更多的花样,“跳跳糖”“咖啡”“奶茶”……外表新颖的合成毒品更容易诱惑好奇心强、追求刺激的青少年。“没人告诉我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位17岁少女的心声刺痛了很多人的内心。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中,学校、家长和社会到底有着怎样的缺位?
云南普洱市重生关爱中心负责人、中国民间十大禁毒人士李继东说,“现在的未成年人不会吃海洛因等传统毒品,但也不认为麻黄素是毒品。”这足以说明青少年对人工合成新型毒品认知的欠缺 ,毒品宣传预防教育的薄弱。在城镇地区,毒品知识还相对普及,但在广大农村甚至偏远地区,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可谓少得可怜,青少年也就更容易经不住诱惑。然而,即便在毒品宣传预防教育相对普及的城市地区,让学生参与签名宣誓禁毒的活动虽然不少,但效果真的一般,毒品教育走进学校不应是形式化的签名与宣誓,而是青少年真正获得与毒品相关的知识,加深对毒品种类和危害的认知。学校可以邀请专业的人员走进课堂,通过讲解和实物展示,让毒品宣传预防教育和安全教育一样成为常态。
对云南许多未成年人吸毒经历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人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各类问题,大部分人较早辍学、较早地走上了社会,对毒品有强烈的好奇心,不了解毒品知识或了解不深。对于这些误入歧途的孩子来说,或许一句关心、一个提醒、一些引导,就能防止他们迈出错误的第一步,遗憾的是,贫穷或家庭变故让父母的责任缺失。
面对吸毒低龄化的残酷现实,青少年成为禁毒工作的主要对象。据悉,有关部门将以国际禁毒日为契机,全面加强以“青少年与合成毒品”为主题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教育广大青少年和全社会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从拒绝
第一口毒品开始挽救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每一个吸毒人员,是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工程,而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三道防线的配合。
一百多年前,毒品曾让中华民族饱尝屈辱。今天,毒品依然是我们身边挥之不去的危害,甚至成为青少年健康的一大杀手。低龄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者增加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提醒全社会加强对青少年的毒品预防宣传教育,从管住“第一口”开始,遏制增长势头。引导广大青少年珍爱青春、远离毒品,这不仅关乎禁毒持久战的胜利,更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