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不久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余温未退,纪录片里的各地美食让味蕾蠢蠢欲动,欲罢不能。近日,青岛农业大学大四学生李敏和张凯旋两个“吃货”合拍的毕业
微电影《
舌尖上的青农》在学校演播大厅播出,8分34秒的片子中用100多个镜头盘点了大学4年中难忘的馅饼、粥 、武大郎烧饼、勾魂面、羊杂汤等六七种校园美食,来纪念美好的大学时光。播出过程中,100多名师生多次鼓掌点赞。
作品 “舌尖上的青农”被赞
近日,在青岛农业大学的演播大厅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作品正在展播。一部名为《舌尖上的青农》的微电影赢得了在座100多位师生的三次鼓掌点赞,在当天展播的作品中很突出。“看到这些食物很有共鸣,我毕业后肯定会怀念这些吃的。”看了微电影的孙同学告诉记者,片中的解说词和镜头都很有感染力。随后,记者了解到这部微电影是青岛农业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四学生李敏和张凯旋拍摄的,片长8分34秒,镜头有100多个,是通过早中晚三餐的时间轴线把六七种美食串了起来,盘点的美食有详有略,其中武大郎烧饼、勾魂面等有制作过程和较为详细的讲解。
“拍摄的素材时长两个多小时,光镜头就拍了 200多个,短镜头几秒几十秒,长的得半个多小时。”李敏介绍,镜头大都是上午拍的,一般从早上8点就开始拍,在海都、博爱、润兴三个餐厅来回转,11点半学生下课了他们也顾不上吃饭,站在餐厅外面拍长镜头。因为人太多镜头画面不好看,所以他们拍摄的时间尽量避开饭点。拍完片子后,剪辑又花了三四天时间。“不少镜头需要一帧一帧地剪,时间长了看得眼睛都疼。”李敏介绍,片子里的解说词是后面请同学录音加上去的,影片的剪辑结构和解说词上张凯旋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使影片呈现出的效果更佳。
灵感 学姐一句话来了想法
“马上要离开学校了 ,就想拍点能纪念大学时光的东西。”李敏介绍,正当自己苦无头绪时,一位去年毕业的学姐打电话聊天时说起,太怀念学校的美食了,像武大郎烧饼、麻辣烫等。“听了学姐的这句话,我就想要等我毕业了,肯定也会想念学校美食的,何不盘点下校园里的美食给自己留个念想呢?而现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正在热播,就想到拍部《舌尖上的青农》。”李敏介绍,这个想法在五月初就有了,室友张凯旋也很感兴趣,俩人就决定搭档,既当导演,又当编剧,还干摄像。
李敏和伙伴们正式拍摄是在5月10日左右,前期用了两三天时间“踩点”。“买饭的时候就多转转,选的地方都是饭点排着长队的窗口,我们要跟老板协商,希望他们能配合,有时候没办法就先买他们的东西‘讨好’。”最终李敏和搭档选定了博爱餐厅的馅饼、粥、武大郎烧饼、勾魂面、教职工餐厅的羊杂汤等六七处美食。片头的解说词说到,“做个有梦想的吃货你就是无敌的”,李敏和张凯旋私下里就是地道的“吃货”。“我们宿舍有6个人,光‘吃货’就有四个,大学四年三个餐厅的每家店、每个窗口我们都转遍吃遍了。”片中的六七种美食都是李敏和伙伴们平常爱吃的,像武大郎烧饼大二的时候第一次吃就爱上了,一周他们得吃上两三次。
老师点评
选题新鲜、画面深度需加强
李敏告诉记者,《舌尖上的青农》在不少地方模仿了《舌尖上的中国》。“片中的《功夫厨房》《味与情》《伟大的劳动人民》三个背景音乐在《舌尖上的中国》中都有运用,而且解说词我们也学习了它的风格。”李敏介绍,自己平常就是《舌尖上的中国》的忠实粉丝,第一部看得津津有味,第二部现在也是一集一集地追着看。
“我们模仿的地方的确很多,但也有自己的新尝试。”李敏介绍,除了片中偶遇小孩来买武大郎烧饼是“意外惊喜”外,在拍摄角度上他们也有新的尝试。“片中有个镜头馅饼和菜像有人端着往前走,但看不到人,是我们尝试着把相机放在托盘里拍出的效果,这也是头一次尝试。”李敏觉得,自己这部片子存在一些不足。“片中采访很少,对美食的文化背景介绍也很少,缺少文化底蕴,而且我们拍摄的时间有局限性。”青岛农业大学微拍团队指导老师邢祥虎觉得,这部微电影的选题很新鲜,很接地气。“他们从身边的美食入手,贴近现实生活,而且现在舌尖2在热播,网上还出现了《舌尖上的宿舍》之类的恶搞剧,‘舌尖’热潮未减。”邢祥虎介绍,片子也存在一些问题,像美食的历史背景、故事介绍得不多,深度不够,人文色彩没那么浓厚,而且美食画面表现力不足等。文/图 记者 焦红红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