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用水库放下来的水浇地。
为了保证水不浪费,刘吉传沿着水渠巡查。
临沂市遭遇旱情,郯城县马陵山南麓的红花镇沟北、大尚庄、联五等村也不例外,数千亩玉米、花生出现大面积枯死,沿途的群众天天盼着能降下一场及时雨缓解旱情。
“俺不能眼巴巴地瞅着
庄稼活活旱死。”说这话时,被当地村民称为“
当代愚公”,红花镇谢圩子村、全国第四届道德模范提名获奖者刘吉传已经
开闸放水9天了,他储存两年多的20多万立方水沿着马陵山沟壑一路向下,流向4000多亩“饥渴”的庄稼地。
“老刘送来了救命水” 7月23日,本报记者驱车来到临沂市东南端的郯城县红花镇,由于遭遇干旱,沿途的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大面积枯萎。
不过,在红花镇谢圩子村,一股水正从村东的马陵山沟壑里流下来,沿途多个村的村民马上扯上水泵,把水引向遭遇严重旱情的玉米地。
“你看那玉米叶都卷了,多亏老刘送来了救命水,否则这玉米都毁在地里了……”看着玉米地终于盼来了水源,站在水泵旁的红花镇前李庄村48岁的潘秀平有点激动。
潘秀平口中的老刘是被当地人称为“当代愚公”的红花镇谢圩子村书记刘吉传。2005年4月,刘吉传自筹资金50万元,在村东马陵山沟壑里建造了一座可容20多万立方水的水库,每逢干旱时节,刘吉传的水库就派上了用场。
今年夏季,鲁东南地区遇到了多年罕见的特大干旱,尤其是郯城马陵山南麓的红花镇沟北、大尚庄、联五等村,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周围近3万亩旱田不同程度受到旱魔威胁,1.2万亩春花生大面积枯死,玉米卷了叶,沿山群众眼巴巴地瞅着田里庄稼任旱魔摧残。
面对旱情,刘吉传坐不住了:“山下干得起烟,俺看到心疼,不能再等了,马上提闸放水,老百姓抗旱保苗要紧。”7月14日清晨6点,刘吉传扛着铁锨直奔水库起闸放水,通过两个昼夜的疏通,水终于引到了山下,流入附近村民的田间地头。
“咱们的庄稼终于有救了” “旱了两个多月没下雨了,今年庄稼的收成要完了,没想到刘吉传又开闸送来及时水,咱们的庄稼终于有救了。”看着涓涓溪水顺着山涧沟流向山下的田间地头,76岁的退休老支书房德新笑得合不拢嘴。
7月23日中午,在红花镇前李庄村,当村民用抽水泵把水引向“饥渴”的玉米地,不过一会的功夫,原本因干旱已经卷叶的玉米,马上舒展开叶子,叶子的颜色也逐渐恢复了原来的翠绿色。
“俺家的玉米地,已经旱得不像样子,听说刘书记开闸放水,俺赶紧过来等着浇地。”在前李庄村一处干旱的玉米地里,55岁的村民徐西翠看着水来了难掩激动,“刘书记是个大好人,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他送来的不是水,是粮食,是钱……”
开闸放水九天来,刘吉传每天凌晨就起床,“4点就起来看着放水,有时候需要调水。”就这样,刘吉传一干就是一整天。附近几个村的田间地头更是人头攒动,一条通往千亩旱田的主干道上,每天一大早就上满了抽水机械,抗旱场面十分壮观。
由于昼夜不停的放水,刘吉传水库的水面已经大面积缩小,水深也已经从原来的20多米降到了现在的五六米,50多万立方库存已经流出去一半。
“这并非老刘第一次开闸放水” “自从刘吉传建起蓄水大坝后,每到旱季,老刘都主动放水为俺浇灌庄稼。”小周圩子村村民周立杰介绍说,其实这并非刘吉传第一次无偿开闸放水了。
2006年秋天,当山下出现旱情时,刘吉传无偿开闸放出了建库以来的第一批水。2011年春天,临沂遭遇大旱,马陵山下的4000多亩小麦因为干旱大面积枯萎,刘吉传将水库的水全部放到山下,为乡亲们抗旱保麦用。
由于适时浇上水,附近多个村民的几千亩麦子在那个大旱之年仍获得了亩产1200斤左右的好收成平均亩产达到580公斤。
“若不是老刘水库的水,俺村的麦子怎么也不能有这样好的收成。”村民周怀业如是说。
“咱修水库的目的就是为了抗旱,像这样的大旱年份,水库攒了这几年的水也终于派上了用场。”看着自己积蓄两年多的“宝贝水”又派上大用场,刘吉传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据红花镇初步统计,自刘吉传开闸放水以来,附近村民每天出动抗旱劳力1200人次,调集柴油机、抽水机、水泵等抗旱机具760台部,全村4800余亩夏玉米、花生等农作物普浇了一遍“保命水”。
“就是这些鱼全没了,也值” 乡亲们的庄稼救活了,可刘吉传却没顾上自家的果树、玉米。刘吉传种了10多亩玉米、3000多棵果树,每天忙着为乡亲们放水,他甚至没顾上给自己的这些庄稼浇上一遍水。更让人心疼的是,刘吉传为了放水顾不上自己水库中养了多年的鱼。原来,在水库建成后,有些年份雨水多,水库里的水用不上,刘吉传就买来数万元的鱼苗在水库中养殖,几年下来,水库中的鱼慢慢长大,保守估计价值在20万元左右。
但开闸放水后,水库里部分鱼苗随水冲走了,水面的减少也将影响鱼的生长。大部分水放掉后,一些鱼需要及时捕捞上来去卖,本来刘吉传打算等两年卖,可如今水放掉了,剩下的水养不了这么多鱼,必须要卖一部分,这样一来,粗略估计要损失几万元。
“不要紧,这些水还够库里鱼保命的,和老百姓的粮食比起来,这些都是小事,”本报记者问及这些时,刘吉传并不心疼损失,反而这样说道。
“修建水库的时候,乡亲们就没少帮忙,俺修水库不光是为了养殖,也是为了抗旱,俺不能眼巴巴地瞅着庄稼活活旱死,就是这些鱼全没了,也得放水把庄稼救活,受再大的损失也值了。”刘吉传说。
□相关链接
“当代愚公”刘吉传 有一种力量叫执着,有一种精神叫坚韧。当百年一遇的大旱让土地开裂,当清澈的水流滋润了父老乡亲焦渴的心田,他也完成了一个普通农民到“当代愚公”的华丽转身……这是鲁南商报品牌栏目——“大义临沂人”为刘吉传撰写的颁奖词。
2005年3月,经当地政府批准,刘吉传拿出毕生积蓄和从亲戚朋友处借的钱,又从信用社贷了20万元,共计50多万元,历时两年,在马陵山上修筑了蓄水量达20万立方米的蓄水堤坝,可以为周边五个村的近万亩农田进行灌溉,开创了沂蒙老区个人筹资兴建水库的先例。
2012年,在首届“大义临沂人”评选中,刘吉传获“大义临沂人”荣誉称号。之后,刘吉传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好人、临沂市第四届道德模范、全国第四届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
文/片 本报记者 周广聪 徐升 通讯员 刘科玲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