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抑郁症患者超3000万 九成患者在"硬撑"不治疗

2014-07-25 05:50   来源: 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 本报记者 单青  

  "什么都做不好,工作、生活一团糟!"近4个月来,26岁的白领王晓燕(化名)经历了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变故"。新上任的领导对工作成果提出严苛要求,一向轻松安逸的王晓燕不堪重负。同时因为忙于工作、无心顾家,王晓燕又遭遇了婚姻危机。双重压力将她的悲观情绪逼向谷底,却没有引起亲友足够的重视。

  最终,无人倾诉的王晓燕决定到医院心理科寻求帮助,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成为我国3000多万抑郁症患者群体中的一员。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主动就诊的患者较往年有所增加,但仍是冰山一角。不少患者就医时,就已经是重度抑郁症了。"在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科主任医师张伯全看来,一些患者讳疾忌医,多采取心理抵触和回避的态度,导致抑郁症识别率、就诊率低,成为这类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

  目前全国地市级以上综合医院的医生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20%,现有的抑郁症患者只有不到10%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九成患者都在"硬撑"。

  张伯全回忆,曾有一位下岗工人因找工作受挫而绝望,家庭不理解,又碍于面子不愿向医生求助,产生厌世情绪和自杀念头。为了寻求解脱,他先后服用100余片安眠药,并用刀砍伤自己,两次自杀未遂。就诊时,被诊断为有严重自杀倾向的重度抑郁症。

  在中国,抑郁症的发病率为3%~5%,抑郁症患者中有10%-15%的人最终可能死于自杀。我国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50%~70%。有研究显示,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升级,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患。

  与此同时,升学、就业压力的加大,也带来抑郁症患者的年轻化。记者在张伯全桌上的一沓病例中发现,许多患者年龄在16—25岁,存在记忆力减退、失眠、情绪不稳等症状。"现在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相对孤独,学习压力也大。一位大学生因考研失败,对生活失去信心,整日怨天尤人,导致情绪上的恶性循环。"张伯全说。

  张伯全表示,年轻抑郁症患者群体中,心理社会因素引发的抑郁症占大多数,包括升学、情感、就业等方面。如果这种抑郁情绪长时间得不到调节和关注,加上心理疏导渠道欠缺、承受能力差、应对方式极端和个性倔强等因素影响,很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如何识别抑郁症,区分患病程度?张伯全表示,抑郁症就像一种"精神上的感冒症状"。人的一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患上身体上的感冒,也都可能产生抑郁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抑郁焦虑已成为社会病,各行业都有心理亚健康者,每个群体都存在患病的可能。

  然而,并非所有的抑郁情绪都能达到"病"的程度。张伯全表示,"通常来说,以情绪低落为主征,持续至少2周甚至数月、数年,伴有痛苦情绪且明显影响工作生活,很可能患上了抑郁症,这样的人应该及时就医。"

  张伯全表示,如果患者病情相当严重,如情绪极度焦虑、抑郁、反复自杀、严重失眠、有严重的冲动行为、急性应激反应、短暂的精神病状态而危及生命或严重妨碍其社会功能时,需要进行以药物治疗为主的治疗,但只要病人愿意配合,则应首先选择心理治疗。

  "心理疾病就像感冒发烧,只要积极调节和治疗,大多数问题是可以解决和改善的。"在张伯全看来,抑郁情绪是一把双刃剑,当这种情绪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动力,将呈现出积极的效果。他建议,当感觉自己需要帮助时,要大胆向亲人和朋友倾诉、寻求支持,缓解不良情绪;通过适量运动放松心情、充实生活,逐步调整自己;最重要的是积极求助专业机构,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尽早解除困扰。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