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女教师9年未评职称被清退 学生请愿留人

2014-07-30 06:57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近日,清华大学50余名学生写信反对校方解聘就职9年未参与评职称的教师方艳华一事,引发了评价大学教师的标准应该重科研还是重教学的争议。7月28日,记者对话此次请愿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英文助理庞博,听其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庞博表示,方老师教学能力很高,人也很纯粹不功利,是个值得留下来的好老师;这次事件或许不足以改变学校的整个用人制度,但期待将来大学教师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人性化。

  ■新闻背景

  根据清华大学学生刊物《清新时报》报道,今年4月初,37岁的外文系讲师方艳华按照系里要求,开始了3年一次的述职工作。答辩结束后,系内决定继续聘任,遂将材料上报至校人事处进行最终核定。然而,根据合同中“就职9年未评职称的老师必须离职”的原则,校人事处判定方艳华不符合续签要求。4月20日左右的校务会正式下达不再续聘的决定。

  得知此事后,包括庞博在内的外文系的毕业生自发写请愿书请求学校留任方艳华。请愿书在网络上披露后,引发网络热议。7月28日,中国青年报对此事进行关注,并披露有“清华第一助教”之称、深受学生欢迎的闫浩老师也在被解聘之列。目前,方艳华已与校方达成一致,转岗为职员。

  我们想留住一个好老师

  记者:当初是怎么知道方艳华老师要离开的消息?

  庞博:与清华外文系一位老师聊天时,偶然听说了方老师的事情。

  记者:得知这个消息你什么反应?

  庞博:很惊讶。在教学上最合格优异的老师面临这样一个境遇 ,觉得学校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会不会有些偏差 ,或者说没有看到方老师能力的全貌。毕竟论文发表的篇数、教授的评议还有一些表格,不能够真正反映出她在学生心中的真实地位、在教学中投入的心血以及对学生长远、终身的影响。

  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就在想我们学生能做些什么,可以让学校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方艳华,把这么好的老师给学弟学妹留下来。这是一种很朴素的感情。

  记者:大约是听到消息后第几天行动的?

  庞博:当天吧。一开始很着急,记得那天正好是“五一”,学校已经出结果了,所以想在假期期间赶快把信件搜集起来,尽快把我们的意愿传达上去。

  我先是在我们班的群里说了下,里面也就20来个人,我想着大概能收到三四封信。很快消息就传到了其他年级,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找到我的邮箱,给我发过来,反应特别迅速。

  记者:没有料想到最后能收到50多封信?

  庞博:嗯,没想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这么多信件写过来。刚开始定的期限是3天,之后又有一些同学从国外写信回来,后来调成了5天。

  毕业之后这么多年,上下届之间没有太多联系,大家主动、齐心地来做这样一件事情,蛮罕见的。很单纯,感情也很真挚。

  记者:你个人出头做这件事,会不会有一些顾虑?

  庞博:不是我出头,只是大家都有的一些想法,形成了文字,我代为转达给校方而已。我们都是真心希望母校和母系好,能用最好的制度留下最好的老师。如果这件事会对清华有负面影响,我们也会很痛心的。

  把这个东西反映到学校,让学校知道有这样一个好老师存在,我觉得是我的义务。哪怕最后没有什么结果,也不枉她尽心培育我们。这是我的真心话。

  她教的课最不“水”

  记者:你对方老师什么印象?

  庞博:她是一个蛮有理想、蛮纯粹的一个人。在现在国内这么功利的校园环境里,能有这样一位老师,很少见。

  记者:怎么讲?

  庞博:刚开始教我们时,学校很多同学对她有一些“抱怨”。因为她这门课最不“水”。

  在校时选课多、课业压力大,大家非常功利,希望赶快把课修完,课程作业也是草草应付一下。哪门课作业最少、老师要求最松,会觉得很好。

  方老师是非常严苛地布置作业,也认真对待每一份作业,花了很多心血在上面。她把关把得很严,如果没有按时完成或者违规会受到惩罚。比如说,抄袭、引用不规范她都会给不及格。所以学生会有些“怨声载道”,说“这个老师非常‘作’”,但半年一年之后,大家又会觉得这门课收获最大。尽管抱怨很多,方老师每一学期的学生评分永远是最高的,而且是全校前三。大家心里很爱戴她。

  记者:你们平时联系多吗?

  庞博:她只教了一年、两个学期。之后没有什么联系,也没有什么私交。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看 ,大一的这门课真是终身受益的,教法完全按照西方来做,包括怎么架构文章、怎么注重逻辑性、统一性和连贯性,给我们奠定了非常好的学术基础,纠正了坏毛病。

  记者:做这些之前和方老师沟通过吗?

  庞博:没有。她完全不知道。

  记者:这50多封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庞博:我给大家写的要求很明确,就是单纯反映记忆中方老师的治学、教书的认真,以及我们的评价。不需要和政策或者学校针锋相对。我一直强调的是,我们这样做不是站在学校对立面批判学校。只是希望不让方老师这样的好老师流失,那会是学校也是未来学弟妹的损失。

  记者:校方对你们的行为是什么态度?

  庞博:收集到信件后,我整理成册,也给校长信箱发了几封邮件,也有大一大二学生亲自送过去签名信,一直没有下文。

  校方和学生沟通了三个小时

  记者:大约多长时间之后,你见到了学校人事处处长?

  庞博:大概经过了一周。原本一起去的还有两个在校学生 ,后来他们没去,我自己去的。去之前 ,我以为他可能没有时间看,把信里的情况综述一下做个总结,讲给他听就可以。没想到会交流3个小时。

  记者:这3小时里你们都交流了哪些内容?

  庞博:一开始他有些不高兴,觉得学生这样做不太理智,事情闹得比较大,还闹到网上了。严厉地指出了我们的问题,他有些言论,比如“作为清华学生 ,不应该这样意气用事。”我们讨论了很长时间学生声音该不该放到网上、网络传播对清华来说是不是不负责任。

  王处长也指出了请愿信中有些失实的地方。比如,这种用人制度在十年前就已经很明确了,而非我们写的新制度。

  王处长对这次会面也是做了准备。把各种文件摆在我面前 ,告诉我方老师为什么应该走。让我给他一个理由,方老师为什么不该走。

  记者:你是怎么回应的?

  庞博:我们有些冤枉,我一再说我们不是站在学校对立面去闹,只是单纯地希望学校在做最后的决定前全面了解这个老师。对请愿信中一些不合适的说法也跟学校道了歉。网上的一些失实的细节我也请同学删掉了。

  我们也讨论了很长时间法外能不能容情,能不能把学生的意见考虑进去。他也说“清华这样的好老师很多。你今天找10个学生来,明天另外一个老师出了这样的事情,明天再找50个学生来,规则怎么定,法怎么执?”

  王处长是一个很讲道理、很理性的人。他愿意来听我们讲3个小时,愿意看 50封信,对我们也是莫大的肯定了。学校愿意听学生说话,这本身也有很大意义。

  记者:这次交流有什么结果吗?

  庞博:他在谈话末,提出三种可能的解决方案。第一,方艳华延期一年,继续参与职称评定,若仍无晋升,仍要面临不再续聘的危机。这个方案的前提是校方批准延期。第二,方艳华延期一年,但要成为教研岗人员编制以外的老师,但仍被允许开设外文系内部课程。该方案需教务处等其他部门介入,牵涉面较广。第三,与方艳华采取纯合同制,不算作编制内人员。

  别让埋头苦教的老师寒心

  记者:方老师对这次交流持什么态度?

  庞博:我在跟王处长交流完了之后,才跟她讲的。电话里她其实蛮平静的,也很感激我们为她做这一件事情。包括今天,很多记者采访她 ,她也不希望闹大。她给我发短信,说很愧疚,影响到我的生活。我也很担心媒体的曝光会对她不利,毕竟还在学校里工作。

  她说,也不想管别人怎么看待她,会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很有风骨的人。

  记者:现在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你们的预期?

  庞博:这件事情出来,媒体关注一方面给我和方老师带来不小的风险,另一方面可能是件好事吧,可能让大家思考一些以前被掩盖的问题。

  但网上的一些言论,有些断章取义,不是我想传达的。我相对来说,是比较缓和理性的,不是激进的振臂高呼的这种。我自己在这个环境里,知道问题由来已久,有它的无奈和复杂性。

  整个事件其实比较温和,但媒体报道一多,看起来很激烈。

  记者:这个事件引发了有关教学重要还是科研重要的讨论,你怎么看?

  庞博:这个不是我能回答的,它牵扯到太多,最终学校对教师的去留需要一个量化的、可控的、可衡量的标准,而不可能是几份请愿书可以改变的。但是学生的意见应该被考量。还是希望不让那些埋头苦教的老师心寒吧。

  记者:你周围的人怎么评价你们的这种行为?

  庞博:蛮多人包括同事朋友会跟我说太天真 ,在做一件无谓的事情,还有可能会得罪学校。哪怕有人说天真,天真也有天真的可爱。我们希望学校好,希望帮助学校完善它的制度。

  记者:你后悔自己的举动吗?

  庞博:哪怕到现在,我自己也不认为当时我们的举动是冲动过激的。至于得罪学校,我觉得学校足够大度,体制足够宽容,应该不会那么狭隘的。毕业生请学校留住好老师,也是出于对母校的一种责任和爱。只是我先听说了,才出头做这件事。换做其他同学听说了,也会这样做。只是恰好碰到我而已。

  ■链接 “非升即走”由来已久误区在于“唯论文是论”

  据了解,高校教师“非升即走”的政策由来已久。1993年,以清华北大为首的国内高校开始酝酿人事制度改革,试图为高校引入一种流动、开放且具有活力的竞争与淘汰机制。清华1994年就出台了教师“非升即走”政策,即讲师、副教授在规定时间内学术成果不足以提高职称,应自行走人。后来转变为“非升即转”。这项政策的本意是好的,就是要督促教师上进,但也可能存在误区 ,那就是“唯科研是论”。考核教师的科研能力,又陷入“唯论文是论”的尴尬境地。

  近几年,频有高校教师因这一政策离职或转岗的消息传出 。去年本报曾报道,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杨飞从2002年开始在湖南大学担任讲师,讲授经济学、金融学等课程,去年7月接到学校通知:因其在过去两年间没有发表任何论文,不符合学校关于科研的相关规章,不予续聘,进行转岗调整。在杨飞发布一条 8000字的长微博吐槽自己的经历后,曾引发一轮关于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机制的讨论。

  杨飞告诉本报记者,事发之前 ,学院领导曾提醒他一定要在5月前发表两篇论文,他也曾经为此忙过一阵。他拿着自己的论文找了三家杂志社,这三家都说没有问题。“有一家甚至看都没看一下我的文章,就说可以考虑安排发表 。”但他们都表示,需要缴纳一部分版面费。杨飞认为,自己并不是排斥发表论文,只是觉得自己现在所研究的东西,还达不到可以发表的程度。他在学术上的一条准则就是:凡是没有流传价值的东西,再短也不应该印刷出来,何况还是以花钱倒贴、造假的形式。最终,杨飞到图书馆报到 ,成为了湖南大学图书馆特藏部的一名图书管理员。

  文/记者 朱艳丽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