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网友回忆首次上网 装个浏览器得用6张软盘

2014-08-03 09:50   来源: 青岛早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开篇语

  1994年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1996年7月份,岛城在全省率先推出了面向公众的互联网服务。从此,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手机作为上网设备首次超越传统PC,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最多的网民,最大的市场,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显示着一个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如今,岛城互联网发展迎来了自己的18岁"成人礼"。

  站在历史的门槛上回顾过去,总会有一种沧桑感。从今天起,早报特别推出《联网十八年》系列报道,追忆往昔,梳理互联网带给我们的种种变化,诉说着那些已然消散的网人网事。未来,互联网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答案,在每一个互联网从业者和每一个网民手中。

  



  "猫叫"时代 那些首次触"网"的记忆

  "嘀、嘀、吱吱……"从那个时代过来的网民,大家都不会忘记"猫叫",更不会忘记那时只有比蜗牛还慢的网络速度。"猫"Modem,在拨号上网的时候,会发出拨号音,这是最早人们上网的必备工具。

  你还能记得最早的拨号上网吗?你知道最早的上网用户主要是哪些人吗?青岛又是什么时候开始面向公众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吗?自1996年7月份,岛城在全省率先推出了面向公众的互联网服务后,从电话线到光纤,岛城互联网如今走过了18个年头。早报记者通过连日来的采访,探寻着这些问题的答案。

  为让项目落地多次进京

  1995年初,邮电部电信总局经营管理的互联网Chinanet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的通过美国一家公司接入美国的64K专线开通,并于5月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由此,互联网服务首次开始商业应用,民间的拨号BBS同时兴起。当时在BBS上,要用"调制解调器+电话线"实现联网,快速收信,然后迅速挂掉,让别的网友拨进去,因为线路有限,而且很多用户得拨长途。那时,雷军在北京架了西点,求伯君在珠海架了西线,马化腾架了自己的软件站台……专业人员在网上交流着各种技术问题,而更多的人则渴望在网上沟通和展现自我,逐渐地,聊天室和个人主页也开始应运而生。

  日前,在东海西路联通大厦的一间会议室,中国联通青岛市分公司IDC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姜跃洁搜索着电脑里保存的文档资料,回溯梳理岛城互联网发展的脚步。"在正式接入互联网之前,青岛的数据业务就有了一定发展,1992年,岛城推出了面向企业的计算机专网,当时的电子邮箱系统是基于X400的,可以在专网内互发邮件,这在全国也是比较领先的。"时任青岛市邮电局数据分局技术管理的姜跃洁说,当得知北京、上海开通了中国公用互联网接入服务后,单位领导立即考虑这个项目如何尽快落到青岛,并多次进京联系。 "青岛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对外经贸比较发达,许多外资公司及船舶运输公司都有相关需求,业务拓展应该不成问题。"

  突击一个月培训如何上网

  作为岛城首批"尝鲜"互联网的人,原青岛市邮电局数据分局机房工作人员杨修文现在回想起当年的场景仍特别兴奋。1995年10月份,在邮电部的统一调度安排下,杨修文和来自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的机房工作人员汇集到北京邮电大学校内一处实验室,学习如何连接及使用互联网。"邮电部的老师来上课,我们在那突击学习了1个月,学协议、学技术,但遗憾的是没有实际操作。"杨修文说。

  回到青岛以后,杨修文和同事们在山东路13号邮电大厦7楼的机房内,根据老师讲解的内容,通才过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要先拨 "010",把电话拨到北京节点上,然后通过北京的服务器连接上Internet互联网。

  三四个同事围坐在一起,杨修文让英语最好的同事坐在电脑前主拨。"等连上互联网以后,大家都很兴奋,但当时几乎没有中文网站,也没有搜索引擎,大家就上网看看新加坡的《联合早报》,那时他们已经在网上有了电子版,能看到国外的新闻对我们来说就非常兴奋了。"杨修文说。

相关阅读

青岛 上网 互联网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