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清跟女儿在一起
上完了大学毅然选择回农村养兔子,因此没少遭受旁人的指指点点;在建筑业上已经干得风生水起,却硬要回乡包个山头搞农业,受到的是亲朋好友的不理解 ;流转到手的土地随时可能被收回,这样的担忧谁能解 ;虽然年收入高达200万元,有时候还是觉得自己很“土 ”。“缺钱”、“缺技术”、“缺土地”、亲人朋友不理解 、旁人的“白眼”、经常被人瞧不起……在回归农村创业的路上,“
农二代”们也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烦恼一:缺技术,母猪生产要睡在猪圈里 作为“农二代”,父辈们把自己送进大城市读书已经耗尽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创业的时候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 !大约10年前,刚从大学毕业的万春梅就跟丈夫一起来到一家养猪场打工,先从别人那里学习经验并积累财富。“我们俩大学学的都是跟农业相关的专业,毕业后也想着留在城市打工,但总觉得这些工作都不适合我们。”当时,万春梅的丈夫就提议俩人一起回农村“干一番事业”,但苦于没有资金,只能先找了一家养猪场实习。后来,老板将养猪场托付给他们管理,农忙时他们俩也下田帮忙干活,养猪的收益按一定比例给老板提成。
勉强解决了资金问题,但他们马上又遇到了技术难题。“学校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并不那么好用,有一阵禽流感和口蹄疫流行,因为饲养技术不过关,我们猪场的猪每天都有死的,我早上都不敢去猪圈看。”万春梅告诉记者,后来他们将猪按照不同病情分批次管理,分别治疗比打针吃药还管用。此外,由于不懂得如何帮助母猪下崽,母猪生小猪的时候万春梅跟丈夫就搭床睡在猪圈里看护,一晚上都睡不踏实。
通过自己和丈夫勤劳的双手,今年26岁的万春梅年收入已经超过了20万元,收入远远高出自己在大城市生活的同学们,“要是当初有专业技术员能指导我们,我们俩肯定能少走不少弯路。现在我们掌握的技术全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说起初期的惨痛经历,万春梅感叹道。
烦恼二:不稳定,土地随时可能被收回 在家庭农场和各类农村合作社中,有很大一部分经营者是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承包土地。平均一亩地1000元的承包费对很多想要创业的人来说并不便宜,更难的是,并不是给钱农民就愿意把土地拿出来。
“现在跟农民签合同长一点儿的也就是五年,短的只愿意签一两年。”平度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大多数年纪比较大的老人在村里种了一辈子地,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从情感上割舍不下土地,“总觉得租出去就不是自己的了”,所以不愿意签长期的承包合同。此外,大家还担心承包者经营不善交不起承包费。
农民不愿意出租土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部分想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成立家庭农场或者组成农业合作社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的经营者们,也持观望态度。“租地年限短,承包费贵,一时半会儿收不回成本就亏大了。”“虽然我一般都签五年合同,但是毕竟还不是自己的土地。”租过3000多亩地的种粮大户王玉芹时常有着类似的担忧。今年王玉芹就没有跟一小部分农户继续续租土地,她告诉记者,每年都有一部分土地的承包合同会到期,自己都会考虑是否继续续租。“有些农户不想租给你了就抬高价格 ,一亩地要1200多元,不划算。”
青岛市农委一位负责人表示,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农户和土地承包者之间想要保证自身利益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定比较规范的合同,靠法律来约束对方,不管谁违约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烦恼三:落差大,生活还是“粗糙”觉得自己“土” 虽然紧紧抓住机遇的“农二代”已经在祖辈的土地里掘到了金子,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大多数“农二代”依然摆脱不了父辈留给他们的比较朴实的农民印记,这也让不少去城市上学或者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归农村的年轻人有心理落差。
今年32岁的吕胜男,小时候只有过年才买新衣服,而现在年收入最多时能超过200万元,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想要什么大多数都能买。但他依然说:“有时候就是觉得自己还很‘土’。”记者采访了解到,吕胜男的青岛博林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平时有厂长负责生产加工,冷库也有专门的看管人员,需要他亲力亲为的事并不是很多,他自己在胶州市买了商品房跟家人住在城里,平时没事时会带着孩子出去玩,或者跟朋友一起打羽毛球、踢足球,生活上已经“脱离”了农村,但是他说话、办事还跟自己的父亲一样有着农村人特有的朴实、本分。
“养兔大王”高海清跟吕胜男经历有些相似,也是在城市上了学又返回农村的。他告诉记者,跟大学同学聚会时,“心理落差”最大。“人家一个月挣一万块钱可能没咱挣得多,但是人家把钱都花了,生活品质就跟咱不同了。总的来说,农村人生活还是‘粗糙’一些。”高海清说,自己每天跟农村的大爷大妈打交道,跟在城市生活的同学思路就会有些不同,感觉没城里人活得“精致”。“但是我清楚自己还处在一个原始积累的阶段,所以除了继续前进,其他的都是不重要的。”
烦恼四:有偏见,经常会被人瞧不起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那种眼神看我们,当农民又怎么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不比一般城里人差,甚至我们活得更有质量。”谈起这个话题,39岁的“农二代”张述金很不满。去年年底,在建筑业上已经干得小有成就的张述金,决定重新拾起自己的生态农业梦想。然而,当他将自己的想法告知家人朋友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不赞成,他们不理解,更不支持。他们觉得,拿那么多钱去种地是一种倒退。
“搞农业这些年,没少遭受旁人的指指点点和世俗的眼光,有些人潜意思里就把我们归到农民的那一类,而在他们的意识里,农民就比城里人低一等。”张述金向记者讲起了自己的一次遭遇,今年五六月份,他拿出1000万元注册成立青岛崂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办理相关手续时,因为刚从灵芝驯养基地里出来,浑身上下满是泥土,就听见一名办证人员嘴里嘟囔:“种个地用得着注册这么‘高大上’的公司吗?看那样,不还是个农民!”虽然遭受着旁人的白眼和亲友的不理解,但张述金还是坚持着自己的农业梦想,他的灵芝园已经成为山东半岛最大的野生灵芝养殖基地。事实证明,他的坚持是对的。
◎思考:没有这些“农二代”,谁来种地? 记者采访了解到,农村普遍存在老龄化现象。年轻力壮的农村人大多数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大多数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种一亩地挣1000块钱,平均每天也就是几十块,出去打工在建筑工地给人搬砖一天还几百块呢。”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留在村里种地的老人大多数是种了一辈子地不愿意离开家,还有一部分是没有一技之长,随着年龄增长更不想出远门另谋出路了。
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就会有土地因为无人耕种而荒芜,这对农业发展是一大阻碍。“我种了一辈子地,对土地有很深的感情,看到土地闲置心里就不好受。”这些老人有一天体力不支干不动农活的时候谁来种地?平度的种粮大户王玉芹告诉记者,自己作为村支书对村里的人口土地情况掌握都比较清楚,照她看来,如果农村老龄化的问题不能通过别的方式解决,农村的生产力就会大幅度下降,对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也是一个不利因素。
“机械化、规模化是农业的出路。”王玉芹表示,农业想要发展壮大必须规模化,而且农业生产技术必须改革,各种农业机械和农业科技的应用、推广都刻不容缓。“也希望国家政策方面能给咱们农民更多支持。”文/图 记者 郭冰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