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民自费数十万建纪念馆 再现"毛子埠惨案"

2014-09-03 15:13   来源: 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赵有海(右)和丁春源在纪念馆门前合影。本报记者 姜宁 摄



  8月31日,即墨七级镇阴雨淅沥,左手重度残疾的丁春源又一次打开了毛子埠大屠杀纪念馆大门,昏暗的房间墙壁上,上百幅图片真实记录了日军76年前的暴行。这都是他耗费19年时间,跑遍青岛、南京,以及从日本友人那里搜寻来的。

  1995年一次偶然机会,丁春源听说了发生在毛子埠的大屠杀惨案,为了村里180多条生命不被人们忘却,他耗费毕生积蓄,在大屠杀遗址旁边修建了一座纪念馆。

  本报记者 姜宁 宋祖峰

  76年前惨案,周围极少人知道

  “我问过周围很多人,他们真的很少有人知道毛子埠大屠杀。”说起当年修建纪念馆的初衷,丁春源记忆犹新。

  1995年,家住青岛市区的丁春源陪妻子回老家毛子埠村探亲,岳父讲述的一段陈年往事,在他心头挥之不去。“日本人先把村里的青壮年锁在场院屋里,点着高粱秸活活烧死,又把其他村民吊死在树上破腹开膛,肝肠坠地……”

  岳父讲述的就是1938年5月8日发生在毛子埠村的大屠杀。当年5月7日,十多名日军来村里寻找“土八路”,遭受村民顽强抵抗,打死日军一人。第二天一早,50多名日军分三辆卡车从蓝村开出,来到毛子埠村见人就杀,暴行持续了7个多小时,180多名村民惨遭虐杀。

  那是丁春源第一次听说毛子埠大屠杀。随后村里几位老人陆续描述了当时的情形,其状之惨让他久久不能平息。回家后,他萌生了给乡亲们建一座大屠杀纪念馆的想法。

  手上有重度残疾,丁春源积蓄不多。“先是凑了四五万块钱雇人打地基,然后出去边赚钱边雇人继续干活。”2000年前后,纪念馆初步建好,接下来,就是寻找日军当年的罪证。

  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相对于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来讲,毛子埠惨案规模太小,所以即便在青岛市档案馆都找不到和毛子埠有关的记录。丁春源只好凭借旧即墨县志中的只言片语,并通过与幸存者无数次交谈,获得了关于毛子埠大屠杀的详细记录。再加上整个抗日战争的影像资料,完整的毛子埠大屠杀纪念馆终于成形。

  “我活一天,就要讲一天毛子埠大屠杀”

  在毛子埠大屠杀纪念馆,除了图像影音资料,还有一部“活历史”——81岁的赵有海。作为毛子埠大屠杀为数不多的幸存者,赵有海从村支书的位子上退休后,帮着丁春源充当义务馆员,为参观者现场讲述76年前的惨案。

  “我被日本人从地窖中搜出来,他们用军刀顶住脖子,逼我说出家人藏在哪。”那年刚5岁的赵有海一个劲哭,最后他被关在村里一处院落,趁乱跑了出来。

  烧杀之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又有50多名村民因为遭到惊吓或挨饿等陆续死去。曾经有300多人的村子,只剩下几十个老弱病残,村民盖新房,都找不到一棵大树。

  1945年,日本终于投降,成批的日军官兵从村边路过,要到蓝村上火车。毛子埠村幸存的老弱妇孺,拿起石块、镰刀要去找日本人报仇,只有10岁出头的赵有海抄起一个铁钩子,奔向了一名日军军曹,最终还是被拦了下来。

  其实1995年对丁春源讲述惨案经过的人里就包括赵有海,他全力支持丁春源修建大屠杀纪念馆,也希望这段历史不会被人们遗忘。如今赵有海儿孙满堂,衣食无忧。因为劫后余生,儿女们劝他不要来纪念馆,以免勾起辛酸往事,但他却坚持来馆。

  “我活一天,就要在这里讲一天毛子埠大屠杀。”

  日本女教师捐16万元建馆

  十几年下来,纪念馆周围四边墙上爬满青苔。丁春源说,耗费数十万财力的他,现在只能靠低保生活。但是一有机会他还会过来擦拭展览馆中的惨案相片,赵有海也会前来看看。

  当初的180多名遇难村民,经过不懈寻找,30多人的姓名被确认,但是依然有大多数死者“无名无姓”。而且,各级档案馆仍然无法查出当年施暴的日军部队番号,只能从有限的文献中查到1938年1月10日,日本海军第二舰队陆战队登陆青岛地区,开始了对青岛的殖民统治。

  困境,是丁春源说得最多的一个词。

  “事实上,日本民间的友人给了我不少的帮助。日本教师石乡冈日出子,前后六次为我筹款16万元人民币,修缮这座纪念馆。”丁春源说,十年前为纪念馆搜集材料时,很多也是日本人帮他从随军记者那里得来的。从2003年至今,共有400多名日本民间友好人士和老兵前来参观谢罪。

  而几年前,丁春源想要办展览活动,拿出自己最后一点钱请人做了一个黄铜的牌子,上面刻着“毛子埠村民永垂不朽”。但是,没过多久,其中两块铜牌就被当地人偷走了。最后他们发现,牌子被当作废铜卖到了废品收购站。

  丁春源说,他最怕的不是寻找证据,而是这起大屠杀被人所遗忘,那180多条生命被人遗忘。

[编辑: 张珍珍]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