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国第一个法定
抗战胜利纪念日。虽然距1945年,并非逢五逢十,但纪念仪式之隆重,甚至超过一些“大年”。其实,不仅是9月3日。近两个月前的7月7日,卢沟桥事变77周年,同样被隆重记取。
高规格甚至超规格的纪念活动,透露什么信号?
日本:右翼势力复活暗流汹涌 有句古话,叫做“树欲静而风不止”。日本右翼这些年不断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掩盖罪行,最近最大的变化,则是从右翼势力、民间团体、政治家个人的行为,越来越上升为国家的行为。
日本政府曾经有两个重要的表态,都出在敢于真诚对待历史的政治家执政期间,一个是承认战争侵害的“村山谈话”,另一个是承认慰安妇罪行的 “河野谈话”。即便是右翼政治家,此前也不得不表态沿袭。还有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作为首相需要有所避讳。
但在安倍晋三再次上台之后,不断声称要取消“河野谈话”、“村山谈话”。在重新检验“村山谈话”的动议遭到国内强烈抵制之后,安倍带领自民党转而为“慰安妇”问题洗白,即使被联合国连续点名批评也不思悔改,甚至要求政府在2015年就“慰安妇”问题发表新的官房长官谈话。
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前后有两个重要细节。先是当安倍决议走出这一步,日本出现了多年未见的激烈的自焚抗议行为,但各媒体对此事似乎达成默契一般,全部默不作声,没有跟进报道,也没有评论。而在7月1日修改宪法解释之后,当月上旬 “募集自卫队的说明”邮件,就被“机缘巧合”地直接寄给了全国18岁以上的日本青年。
这些行为,必须引起警惕。重新认识并且高调纪念抗战,对于日本而言,敲打作用明显。
中国:对日进入战略相持与对冲期 高调纪念抗战胜利,也意味着中国对日策略甚至战略上的微妙变化。应该说,虽然主流是友好的,但中日关系问题不断。从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到领导人参拜战犯,再到购买并“国有化”钓鱼岛,日本一直是各种挑衅行为的主语。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可说处于 “守势”。
其实,自2006年中日开始建立和发展双边战略互惠关系,两国关系已趋稳定。然而,2010年以来由于日本的挑衅性举措,中日政治争端进一步加剧。尤其是安倍内阁的政治右倾化严重影响着中日关系走向。而一个巧合是,2010年,正是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关键之年”。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在核心问题上,更不会向日本让步。在战略上,中国需要有更多手段来反制日本。在国内高调纪念抗战胜利,无疑就是其中一个。这不仅仅是舆论战,更意味着由于双方实力的逆转和消长,中日关系正在进入了一个战略相持和对冲期。
而从中国国内的情况看,高规格的纪念,也绝不仅是要给日本施压。这也是当今中国之所需。一段时间以来,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密集升温。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总共十二个词。其中国家层面的“富强”、个人层面的“爱国”,都可说与抗战精神紧密相连。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重新强调了“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饶、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可见,高调纪念抗战,绝非挑动民族主义情绪,而是力求进一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世界:谋求更多议程设置权 而如果跳出中日关系,从新一届中央领导的外交布局上看,或许更能理解这种
超规格纪念中透露出来的信息。
不久前,习近平短访蒙古国。之前的7月,他还同样“旋风般”地访问了韩国。这被媒体称为“点穴式”外交。这种以邻国为对象的短平快出访,相信会越来越多。这样的出访,折射出的是中国在外交战略上对周边区域的重视。
而从更大的角度看,中国也在谋求更强的“全球塑造力”。金砖国家共同建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总部就设在了中国。这体现出,不管是在国际舆论还是在外交往来中,中国都会更加重视议程设置能力。
在习近平的“七七讲话”中,专门提到了抗日战争“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而在今天下午的“九三讲话”中,同样提出“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通过纪念抗战胜利,中国展示的是和平发展的形象,展示的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看,这样的纪念,参与者不仅是中国,观众也不仅仅是日本。 人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