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区的三个学校同时通过网络技术上课,这样的教学方法很是新颖。本报记者 魏海洋 摄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位体育老师用30年的时间,自己制作了106种、8000余件体育
教具,其中包括高跷、大板鞋等,引起了很多市民的“怀旧情结”。教具,是老师教学过程中要使用的很重要的工具,近年来,教学教具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记者采访了27岁的市民郭小川和从教20多年的数学老师崔彩霞。
凳子胶带都能成画图工具 永宁路小学的崔彩霞是一名6年级数学老师。她已经工作了20多年,也见证了4种不同教具的变化。“第一种就是我们一开始用的木头教具,那种黄色的三角板和大圆规、直尺,几乎每个班级都会配一套,放在教室的一角,我们数学老师也会开学的时候向学校借一套,以防没有工具用。”
她说,这种教具并不沉,但是使用起来却有诸多不便。“当时的黑板都是那种很滑的材质,如果要画圆需要把一头带针的固定,然后另一半放上粉笔,可是往往没画完一个圆,带针的那头就滑到一边了。”她笑着说,有时候要画一个大圆的时候,不得不求助于学生的帮忙。
今年27岁的市民郭小川说,自己1993年上小学一年级,最羡慕的就是那种能在黑板上画出完整大圆的老师,印象中数学老师都是“武林高手”,随便一件物品都能成为他们的教学工具。“如果手头没有带工具,他们甚至能举起凳子画出一个完美的正方形,一次老师用一头固定,另一头绑上粉笔头,愣是用胶带画出了一个圆形。太牛了。”
拿着玻璃回家写教案 崔彩霞说,过了几年,学校开始改进了教学仪器,每个班级都配备了投影仪。“用投影仪的话,需要提前写好玻璃片子,这样能节省教学时间。”她说,以前需要一道题一道题在黑板上写,现在有了投影仪,直接更换玻璃片,还能防止擦黑板时候尘土飞扬。
“不过因为仪器限制,所使用的都需要是透明度高的东西,一开始我们用的是塑料片,但是效果不如玻璃好,书写也更方便。”她回忆说,在玻璃上写字需要那种把头特意掰弯的钢笔,这样写出来的字比较粗,学生看着也不累。而书写最多的一次,是临近期末考试,她一共写了十几片,“抱着这么多的玻璃片去上课也挺沉的。”因为玻璃需要提前一天就写好,所以下班没写完的她又将玻璃片直接抱回了家,“很沉,最怕在路上给砸了。”
电脑“加盟”越来越先进 “后来我们就有了用电脑的投影设备,需要提前将PPT做好。”崔彩霞说,这种电脑在教室讲台前面是一个巨大的“铁箱子”,平时要锁起来,使用的时候,就将悬挂在黑板上面的白布放下来。教室中间就有一个放像的设备,直接打到屏幕上。“这种做标记比较麻烦,尤其是对不太会用电脑的人来说。因为没有什么演示,所以使用率不是很高。”
最近,他们学校进行了普罗米修斯软件系统的培训,即将这种教具引入教学生活中。“它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用的一套软件,能直接在白板上写字,画图形也非常简单,可直接操作,因为工具中有长度的直尺、有角度的角等,学生都能使用,互动起来效果也比较好。”
■未来
“虚拟教具”实现跨地域学习 近日,青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全面应用正式启动,这是青岛市着力打造云环境下的网络学习空间,以“网络空间人人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融合。而这样的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资源沟通,教师学生跨地域学习。
在今年新学期开学时,李沧区三所小学同时网络视频上课,分享了各自的暑假所得,学习了当地的传统文化,而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在青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下,能够继续推广,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互动教学。
记者了解到,该平台于2013年立项建设,2014年5月,平台初步建成并在11个区市的10所学校开展了应用试点,30余名教师和1000余名学生参与了本次试点,为平台的建设和应用贡献了宝贵经验。9月份,平台应用学校扩大至11区市的50所学校,范围覆盖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包含了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
记者 郭玉华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