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中举行六十周年校庆 老校友们回校送祝福

2014-10-03 07:29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十七中校友坐轮椅来参加校庆。



  10月2日,青岛十七中举行隆重的校庆六十周年庆典大会,校园里挤满了各地来的老校友们,有的老同学多年未见激动地流泪了,一位老先生坐着轮椅来参加校庆,还有海外华侨也“打飞的”到场共祝母校生日快乐。另外,记者发现,十七中的美术气息已经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操场上充满了学生设计的美术文化,悬挂的36个班的班旗全是学生手绘的,新潮有趣,还有学生志愿者为校友们现场画肖像……

  母校60岁坐轮椅也要来

  上午9时,记者刚来到十七中门口,就看到校门口、校园里全是人,几位老同学眼睛里泛着泪花,激动地抱在一起又反复地握手,似乎语言已经无法表达内心的情感。在签到处,第一届初中毕业生1955届的孙可廷左顾右盼,当天一早,他就和正在十七中读书的外孙女张力元一起来到了学校,但等了一早上也还没遇到一名同班同学,“不知道他们都去哪了呢,今天还来不来?”

  一位老人坐在轮椅上,来回看着学校的环境。记者了解到,老人叫周玉玱 ,因为行动不便,只能坐在轮椅上,10月2日当天,由老伴李菊红推着他,在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参观了十七中的校园。“母校六十大寿,说什么也要来参加。”参观的一路上周玉玱有些沉默,老伴李菊红说,他对母校的感情很深,看到变化很多心里很感慨。周玉玱是1958年建校后第一届高中毕业生,但毕业后来的次数并不多。退休以后虽家住青岛,但因为腿脚不便,很少能看到校园新面貌,借着这次校庆,他几乎转遍了整个校园。

  万致明女士塑像揭幕

  10月2日上午,青岛十七中举办了校庆六十周年庆典大会。历任领导、老教师、各届校友、兄弟学校来宾、教工、学生都受邀出席了盛典。上午9:30,随着红色绸布的缓缓拉开,一尊总高180厘米的汉白玉塑像映入人们的眼帘。在美籍华人李信麟、万致明夫妇和十七中各届校友、教职工的见证下,青岛十七中隆重举行了万致明女士塑像揭幕仪式。这座雕像是由往届的致明班毕业生自发捐资建成,以表学子感恩之情,弘扬大爱精神。

  记者了解到,1995年,青岛十七中成立了由美国李信麟教育基金会出资,以美籍华人李信麟夫人万致明女士的名字命名的“致明奖学金班”,每年资助40名青岛市家庭贫困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完成高中学业。1995年至2006年期间共捐资430多万元,近500名学生受益。

  现场作画送校友

  十七中的美术教学很有名气,在校园也四处充满了美术气息。当庆典开始时,十七中在校的36个班级的代表举着班旗进入了大家的视野,36面式样各异的班旗令人眼前一亮。这些班旗全部是学生自己手绘的,以不同的颜色、不用的形态,利用文字、图像和签名、涂鸦等各种形式展现班级特色。例如高三12班是利用全班同学的五彩签名围成一个“12”的形状。有的则是在班旗上写上班级格言还印上同学们的掌印,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十分活泼。

  在校园,随处可见美术文化,操场上 、墙壁上很多宣传布展都是学生自己手绘、设计;学校角落还设立“特殊志愿者”点,由美术特长生现场绘制中国画、素描……很多老校友都被吸引住了,纷纷围在桌前,请“小师妹师弟”为自己现场画一幅肖像。

  另外,曾经也是十七中校友的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张晗还现场为校友们送上自己的书法作品,中国实力派画家、齐白石第四代弟子刘立杰还为学生习作进行指点。

  三位见证人谈学校变化

  在庆典仪式的第一个环节,设置了“十七中的第一声上课铃声”,作为敲铃人的退休老教师张日宣,是学校1954年建校时第一批入职教师,在学校工作了整整30年,1984年退休,现已90岁高龄。张日宣说,退休以后,他们老教师几乎每个月都要到学校参加一次活动,所以他虽然退休了,但一直没有离开过。“从建校初到现在,学校的变化太大了。”张日宣作为十七中成长的见证人,对学校用情至深,他说学校变化首先体现在越来越尊师重教。“记得第一次校庆的时候,老师都是坐在石头台阶上,而现在全部放置了座椅,还配了桌子,对教师更加重视。当然,这也与学校的硬件不断提升有关。”张日宣坦言,当年学校的操场跟现在没法比,那时候学生们学工学农,有时候课间或者放假老师就和学生一起蹲在操场上搞维修。此外,现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优秀教师培育也都在一步步提升,教学特色也不断凸显。

  在校庆仪式上,还揭晓了由校友投票选出的“母校六十年——我们心中的十件大事”。发布第一件大事“1954年建校”的嘉宾是1954年入校、1955届首届初中、1958届首届高中毕业生、首个清华学子、首个参加国家核武器研究的老校友杜启勋。杜启勋说,“当时高考前我们先填志愿,我本打算填报北京工学院、南京工学院等院校,班主任老师找我谈话鼓励我报高一点,让我报清华。我开始没有底气,后来在鼓励下,我就第一志愿选择了清华。”杜启勋回忆,“后来有了保送的机会,我就被保送到了清华,成为首届毕业生中首个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的学生。”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际遇,杜启勋得以从事核武器相关的科研工作,还和“两弹元勋”邓稼先一起工作,为核武器事业做出贡献。至今回想起来,杜启勋还非常感谢班主任当年的鼓励。

  作为十七中1961届校友,也是中国暨南大学文学院、管理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的陈列,是十七中的第一批华侨学生。当天,他来到母校非常开心,在台上为母校唱起了自编的欢乐祝寿歌。“我祖籍是广东,后来爷爷和父亲去了老挝,但是因为一直希望我能传承中华文化,所以初中毕业之后我来到青岛读书,在十七中读了三年高中。”陈列告诉记者,这次是专程回来参加母校的校庆,而校庆活动结束后,陈列就将收拾行李飞回去。

  在校庆大会的最后,安伯贞校长也致辞对校友表达欢迎,并祝愿十七中今后更加绚丽灿烂。

  文/图  记者 朱薪雨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相关专题:庆祝青岛17中建校60周年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