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6日电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6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拥有美国和英国国籍的科学家约翰·奥基夫以及两位挪威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以表彰他们发现大脑定位系统细胞的研究。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在哪里?我们如何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我们如何在大脑中储存信息,以便下一次能够找到相同的路径?”今年获奖者的研究成就展示了较高认知功能的细胞基础。他们发现了大脑的定位系统,即“内部的GPS”,从而使人类能够在空间中定位自我。
1971年,奥基夫发现了这种定位系统的第一个组成部分。他研究发现,老鼠在房间的某个特定位置时,其大脑海马区的一些神经细胞总是处于激活状态,而老鼠移动到房间其他位置时,其他神经细胞则被激活。奥基夫总结出,这些“位置细胞”在大脑中形成了关于房间的“地图”。
30多年后,莫泽夫妇于2005年发现了大脑定位系统的另一关键构成——“网格细胞”。这种细胞能形成坐标系,可以精确定位和寻找路径。他们随后的研究还展示出,这些“网格细胞”是如何确定位置并导航的。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1万美元),奥基夫将获得奖金的一半,而莫泽夫妇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之前由著名数据提供商汤森路透预测的包括华裔科学家钱泽南在内的三大热门团队皆未入选。汤森路透此次还预测有另三位华裔科学家有望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拉开了今年“诺贝尔周”的序幕。未来一周内,物理学奖、化学奖等奖项将陆续揭晓。
■解读
揭示大脑如何创建周围地图 到了陌生的地方,人们如何感知和确认自己所处的空间?这多亏大脑中的一个“定位系统”。获得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就是这一“定位系统”的最早发现者。他们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特化细胞如何协作并执行更高的认知功能,开启了人类对记忆、思考等认知过程理解的新篇章。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关于获奖成就的声明中指出,感知位置和导航能力是最基本的大脑功能,对位置的感知能够令人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与周围物体的关系,人类正是依靠这些空间能力才能在环境中识别、记忆并辨别方向。他们的研究促使更多的科学家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很多哺乳动物身上发现“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组成的定位系统,而对定位过程的研究,也为揭示大脑在认知过程中如何计算开启了新的途径。
声明说 ,脑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残疾原因,对患者和社会都会造成重大影响,但却一直未能发现有效的预防和治愈方法。在很多脑疾病中都有空间记忆功能受损的影响。以痴呆症患者为例,其大脑海马区神经细胞和大脑内嗅皮层细胞往往在早期就受影响,导致患者迷路并无法辨认外界环境。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奥基夫和莫泽夫妇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困扰科学界几个世纪的难题,揭示了大脑如何创建周围空间的“地图”,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定位路径。对大脑定位系统的认知,可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人类大脑空间记忆的中枢机制。
据新华社
■花絮
成史上第四对共同获奖夫妇 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现年分别为51岁和52岁,是历史上第四对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夫妇,也是医学奖领域第二对获奖夫妇。
莫泽夫妇获悉得奖消息时的情景颇为戏剧性。梅—布里特告诉路透社记者,他当时正在实验室和同事探讨研究数据,接到诺贝尔奖委员会来电。
“因为讨论的东西太有意思了,我差点没有接电话,”梅—布里特说 ,“感觉太奇妙了,我一直跳着尖叫着……我为我们一直以来获得的所有支持感到如此自豪,人们一直对我们所做的工作怀有信心,现在终于有了回报。”
梅—布里特的丈夫爱德华因当时还在飞往德国的航班上,没有第一时间得知获奖。他事后告诉挪威电视台记者,他在客机着陆后打开手机,看到大量电子邮件、短信以及“大约120个未接电话”,翻阅内容才知道获奖。
至此,历史上同时获得诺贝尔奖的夫妇达到了四对,而开此先河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居里夫妇。因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夫妇一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外,因对人工放射性的开创性研究,法国科学家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和弗雷德里奥·约里奥共同获得了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是居里夫妇的女儿和女婿。美国科学家卡尔·科里、格蒂·科里夫妇因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而共同获得了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新华社
■展望
中国下个突破有望是物理奖 未来首个中国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将出现在哪个领域?记者就此采访了汤森路透集团首席分析师大卫·潘道贝里。
记者:您认为中国的学术机构最为缺乏什么?
大卫:我认为,以往中国学者最为缺乏的是欧美享受了数世纪的经验和机会。但现在,中国科研已经快速成熟起来,并且在某些领域已经很成熟而且达到了世界级水平,例如中国的基因组计划项目。
记者:我们知道,最近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是作家莫言。那么您认为中国的诺贝尔科学奖将何时有所突破,且出自哪一个领域呢?
大卫:我认为,在2020年前中国将获得一个或是多个诺贝尔奖。而在本世纪20年代,中国获得的诺奖数量将会更多。
我认为未来中国的诺贝尔奖将很有可能来自物理科学研究领域而不是生物科学领域。也就是说中国的下一个诺贝尔奖很有可能是化学奖或是物理学奖。当然,生理学或医学奖也不是没有可能。
记者:这是否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获得诺奖?
大卫:是的。在过去约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在同行评审期刊的论文产出量从2000年时4%增长到了现在的16%,实现了惊人的增长,
与此同时,这些论文的引用率也与日俱增,现在都已经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平。在汤森路透看来,被划分为“高引用率”作品级别的中国学者数量也在不断上升。1981年至2001年间,世界顶级学者中,中国学者的数量达到了2%。而2002年至2012年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至5%。据《法制晚报》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