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
藏书多,固然值得高兴,但是让我更高兴的是,好多年轻人都来我家看书。”10月6日上午9:40,城市信报记者来到了市南区中山路街道太平路社区王桂云老人家中采访,他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城市信报记者了解到,这位古稀老人不仅家中藏书“破万卷”,而且还热心做公益,至今已经自愿捐书超过一千册,还随时欢迎有需要的人到他家中读书。老人笑着说,现在家中的书房都已经成了“
公共阅览室”了。
藏书堆满两间房 6日,城市信报记者来到了太平路社区王桂云老人家中。老人将城市信报记者迎到了自己的书房,只见映入眼帘的满满的全是书:书房北面一侧的墙上,大书柜从地面一直到房顶,《四库全书总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青岛地方志》……上万册书籍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书架上,几乎每本书上都夹着密密麻麻的书签,王桂云告诉城市信报记者,这就是他的精神财富。
“从小没什么爱好,就是喜欢读书,但是当时条件不允许,除了上学的课本之外,没有那么多的课外书籍可读,就只能同学之间相互借阅,一直到我参加工作,读书的习惯算是养成了。”王桂云告诉城市信报记者,他只读到小学,1947年就参加了工作,后来到学校当了老师,从此对读书就“上了瘾”。“当了老师之后,就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书籍了。凡是读过的书我都会收藏,渐渐就多了起来,但是后来因为搬家的缘故,不少书实在是搬不走,捐出去一部分,也有一部分弄丢了。”
这间面积20平方米左右的书房因为这个大书柜的缘故,显得有些拥挤 。看完书房,王桂云老人带着城市信报记者来到了与书房隔着一个过道的另外一个房间,打开房门,城市信报记者发现,这里竟然是第二个书房,这个面积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居然也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老人家总共也就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除了一个卧室,一个洗手间和一个厨房,剩下的两个房间全部都用来藏书了。
家里成了“公共阅览室” “家里这么多藏书,我一个人看过就放在书架上,但是如果光是我一个人看,还是有些浪费,后来经过街道社区介绍,很多人都知道我这里藏书多,慢慢的,不少人都来我家看书,我的这个书房都快要成了公共阅览室了,”说起这个书房,王桂云笑着对城市信报记者说,最让他心里感到高兴的,还是很多人都有机会来看书。
“当时藏书两万多册,我就想,这些书读过放在这里可惜了,我就向社区提议,有需要看书的,可以来我家借阅。后来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了,当时几乎每天都有来我家看书的,平时比较冷清的家里,慢慢变得热闹起来。”王桂云说,当时看到家里这么多人来看书,他心里那叫一个美。“有大学教授、大学生,也有社会上一些爱看书的人,有时候还没吃完午饭就来了,多的时候,这个小屋子就有七八个人在看书。”王桂云说。
除了将自己的书房“贡献”出来之外,王桂云还热衷于给孩子们上课。“我是1992年离的休,当时在家里闲着没什么事,每天基本都是看书。闲下来的时间里,我还为小学生义务讲课。看着他们这么喜欢我讲课,我心里就觉得高兴。”王桂云说。
捐书1000余册,热心志愿服务 除了免费开放自家书房和给孩子上课之外,王桂云还多次捐书。“当时社区要设立图书室,王老一听这个消息,一次性就为社区图书室捐书510本,捐出的书还本本都是精选。后来又为图书室捐书,前后两次总共捐书666本,让不少人都受益。除了给社区图书室捐书之外,王老前前后后捐书超过一千册。”太平路社区工作人员说。
城市信报记者了解到,王桂云离休后,非常热心公益事业,作为一名离休教师,将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自己的“重点工程”。他是青岛市“七彩风”华龄志愿服务团和市南中山路“金蜜蜂”社区志愿服务团的成员。多少年来,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 ,奔波于机关、社区、学校之间做传统教育和青岛文史报告。他虽然行动多有不便,但他总是有请必到,常年乘公交车跑到城阳去讲课。
2006年曾兼青岛火车站免费指路站站长。经过一百天的实践,为千余旅客服务,善始善终地完成了指路任务,创造出一块老年志愿者为文明创城的服务品牌。2007年4月曾参加奥帆基地志愿服务活动,2008年被批准担任奥帆赛城市运行志愿者。
王桂云告诉城市信报记者,想到自己这么一大把年纪还能给社会做公益,做贡献,感觉就是一个字:值。
文/图 记者 张鹏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