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政管网的建设,
掏粪工人也逐渐脱离人们的视野。但工厂、医院的污水、粪便中可能混有化学物质、病菌,不允许进入市政管网,这些地方就必须设置化粪池,每年有7万余吨的粪便污水需要转运,粪便处置工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岛城仍有21名“掏粪工”,这也是最后的一批掏粪工人。
今年已经年过50的管恩顺,1983年参加工作,如今已经从事粪便清运工作三十一年 。他也见证了岛城粪便处置方式的发展历程。“现在用上了真空吸污车,比原来不知好了多少倍,”管恩顺说,刚参加工作时,条件非常艰苦,有些旱厕需要用肩挑粪,那是个又脏又累的力气活儿。木制的空粪桶就十几斤重,装满了粪便有50多公斤,又脏又臭,路过的人都捂着鼻子走开,可老管依然乐观地坚持下来。
管恩顺说,“掏粪工”可能在许多人眼里的社会地位不高,但是他们却知道自己工作对社会的价值。2003年 ,全国抗击“非典”期间,根据市“非典”指挥部的要求,城肥处理厂负责清运市胸科医院的贮粪池。当时“非典”肆虐横行,市民人人谈“非”色变,而胸科医院是岛城指定的非典病人接收医院,医院的排泄物是主要的潜在传染源,直接接触这些排泄物,随时会被感染。接到清运通知后,管恩顺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主动要求参加了这个任务。清运工作的那天,他和另外的两名同事到胸科医院,穿上厚厚的防护服,钻到贮粪池内,一锨一锨地清理里面的粪便和排泄物,然后用吸粪车抽走。经过几个小时的工作,把整个贮粪池清理得干干净净。
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管恩顺的这种敬业和乐观,这样让他赢得了无数的赞誉。工作的31年时间,他获得了“优秀城市美容师”、
青岛市“工人先锋”、青岛市“文明市民”、“山东好人”、省城建行业优质服务标兵、市政公用局劳动模范 、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管恩顺是个乐于动脑、勤于动手的人,在做好设备的维修养护工作同时,他喜欢搞创新。前几年他在检修打料泵的过程中发现该设备已经老化,他就利用处理厂原有的旧电机和旧泵,自己设计、焊接、安装,改造出既能外排又能向车辆排灌的多功能设备,在汛期到来之前使设备正常运转起来,既为处理厂节约了购置新的打料泵的经费,又为暑期防汛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管恩顺也有一些忧虑,那就是掏粪工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管恩顺说,员工人数最多的时候有300多人,后来减为如今的21人。最年轻的员工已经45岁,是1987年进入单位的。从那以后,市政公用局垃圾管理处粪便处置工就再也没添人。除了粪便减少的原因,主要就是年轻人不愿干。管恩顺说,从自身的经历来讲,真正能做好一名“掏粪工人”,生活也一样会很精彩。记者 孙桂东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