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崂山法显广场(图片来自网络)
70岁的法显决心从天竺回中国,没有了一干僧众的跟随,身体状况也绝非来时可比,无奈之下,他只好选择海路。他不知道,在大海之上,同样要经历几番生死考验 。崂山也是法显的一处福地,他由此上岸,结束漂泊之苦,还受到地方官的礼遇,最终完成了赴建康(南京)传法、译经的愿望。据青岛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赵伟所说,法显也对崂山的宗教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留下了弥勒信仰。崂山文化因他而变得更深厚,更丰富多彩。
比哥伦布早一千多年到美洲 公元407年,身在中印度巴连弗城中的法显,计划返回中国。他深知以衰老之躯,独自翻雪山、过沙漠,凶多吉少,何况还带着众多的佛教典籍,就在无比困扰之时,一位商人告诉他,在南方港口,定期会有商船穿越重洋,远航去中国。
希望之火熊熊燃起,然而归期却一再被延后。法显一路南下,公元408年,他到达恒河三角洲东端,即如今孟加拉国的塔姆鲁克。他被这里的佛像绘画吸引了,在他看来,绘画也是一种修行,于是停下脚步,认真学习。
张骞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无法满足商贸需求。经过数百年的探索,人们又开通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而法显想要取道的正是这条路。
公元409年,学会画佛像的法显搭上了一艘商船,向西南方向航行,到达如今的斯里兰卡,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法显又一次被当地的佛法所吸引,在一座名叫无畏山的寺院逗留下来。这一停,又是两年时间。直到有一天,法显看到一把中国出产的白绢团扇,不觉潸然泪下。一个声音在心中响起:是时候回家了。
公元411年8月,法显所乘坐的商船在印度洋破浪而行。仅仅走了两天之后,海上天气突变,狂风几乎将船吹翻,而且还进了水。生死关头,法显不得不把随身的器物扔入海中,但那些佛教典籍,他誓死不肯丢弃。幸亏遇到一个小岛,商船得以修好。在出海时,又遇到大风狂吹13昼夜,商船失去航向,漫无边际地漂流了一百多天。
根据法显晚年游记《佛国记》的记载,商船到达了一处名为“耶婆提”的地方。对此,青岛知名文史专家鲁勇先生称:“几百年来,人们认为法显所到的耶婆提是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但近一百年来,有人考证从航行时间看实际上是北美洲,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这一看法,有人将《佛国记》记载由耶婆提到达崂山沿途所见所闻,与今天海上航线所见对比完全一致。1992年我国曾举行法显到达美洲1580年纪念会,邮政部门并发行了《东晋高僧法显到达美洲1580年》纪念封。”
央视纪录片《佛国记——法显西行》也提到了美洲这一说法。其中分析:由斯里兰卡到爪哇的距离是1800海里,在3级风的正常情况下,需要15天左右。法显乘船出海时,应是孟加拉湾的季风期,平均风力可达五六级,而且还遇到13昼夜的大风,这个时间足以让他们去爪哇,可之后的百余日,他们去了哪里?答案很可能是美洲。
不过,对于法显到美洲的说法,赵伟教授并不认同:“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还有归程的时间来看,这是不可能的。”
面对争议,也许法显是否真的曾经到达过美洲已并不重要,无论如何,他的航海经历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航海史上,都足以重重记下一笔。
法显在崂山登陆 按照法显自己的说法,他在耶婆提度过了5个月后,终于重新乘上商船,继续东归之旅。这时的时间已是公元412年5月,目的地是中国的广州。
商船在大海之上航行,又一场暴风雨袭来。黑夜如同墨染,疾风骇浪横扫,船上的商人们已经快被吓破胆了。他们惊恐而又疑惑,这一次的航程为何如此凶险?
能做的只有放下船帆,静候命运的安排。这些商人也信奉自己的神灵,惊恐万分之际,他们不断求神灵保佑。而在船舱中的法显,也奋力护好自己的经书,同时双掌合十,以求让内心保持平静。在这条求法之路上,他已经面对过太多的磨难,对于眼前的这种情形,他着实已然淡定。只是,法显无法想象,这一次商人们正在密谋把他扔进大海。在商人们看来,法显正是他们此行的灾星,带来了太多的磨难。
千钧一发之际,船上的一位中国商人站了出来,他厉声喝止了那群要谋害法显的外国客商:“你们不是想到中国去做生意吗?中国的皇帝崇信佛法,如果你们敢把中国僧人扔进大海,皇帝是不会饶了你们的?到时候别说是你们的生意,就是颈上人头,能不能保得住恐怕都不太好说。”
那群外国客商完全被震慑住了,他们终于没有敢动法显。暴风雨之中,商船再次迷失了航向,只好随风飘流。就在船上的粮食和淡水即将用尽之际,他们终于看到了陆地。船上的人瞬间欢腾起来。
法显在《佛国记》中称,到岸之后,他看到岸上的熟悉的野菜,知道已经到了中国的土地,只是看不到人的足迹,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地方。商人们有的说是广州,有的说广州早就过去了,众说纷纭。然后又坐小船继续深入,想找人问一下,恰好遇到两位猎人。客商们不懂汉语,让法显来打听一下。
两位猎人忽然看到一群衣着和语言都很奇怪的人,还有一个胡须雪白的老和尚,也吓了一跳。法显先好言宽慰了他们几句,然后问道:“你们是什么人?”
猎人答:“我们是信佛的人。”
法显又问:“你们进山来,是要干什么?”
猎人不敢提及杀生,便谎称:“明天就是七月十五了,我们想摘点山桃来给佛上供。”
“那这是哪个国家?”
“这里是青州长广郡界,属于晋国的土地。”
客商们听说之后,欢天喜地,便拿财物打赏猎人,让他们前去长广郡报信。当时的太守李嶷也信佛,听说有僧人带着佛经典籍从海外归来,连忙率众来到海边,迎接法显。
译经后,一部游记闻名世界 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法显上岸时猎人所说的是长广郡不其县。自汉代开始,将当时即墨一部分建不其县,晋代开始为长广郡郡治所在。在《佛国记》中,提及崂山时用的是“牢山南岸”,今人对此并无争议。但至于崂山南岸的具体什么位置,则是众说纷纭。
较流行的有三种说法。其一,认为法显是在如今的沙子口,南九水入海口登陆。如今此处仍存的潮海院可为佐证,位于沙子口街道栲栳岛村东,登瀛湾畔。潮海院又名石佛寺、白佛寺,传说是法显在不其县逗留其间所创建。对此,鲁海先生认为,石佛寺并非法显所建,而是后人建寺纪念法显。因唐代一度禁佛,石佛寺被毁,宋代重建石佛寺,改称潮海院。明万历年间重修,又先后建有崇德庵和大寺庵为潮海院的下院。
其二,认为法显是在崂山东部石人河入海口登陆。鲁海先生称,著名学者王献唐之子王国华曾经对此进行过考证,在《佛国记》曾提到“入浦”二字,而石人河入海口处正有村子名为“浦里”。这种观点也遭到质疑。因为“浦”是河流入海的地方的统称,而非指某一具体位置,仅凭一个村名,难以证明法显由此登陆。
其三,则认为法显是在崂山东海岸的华严寺一带海岸登陆。如今当地有一个法显广场,但鲁海先生认为,这应该也只是表示纪念而已,难以作为证据。除去具体的登陆地点之外,关于法显曾在青岛逗留多久,也有一点争论。有人说,法海曾经在不其县城传法、译经,停留了一年。对此,赵伟教授称,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佛国记》中有记载,太守李嶷将法显一行迎回不其县城,然后其他客商则赶赴扬州,法显则被接到青州,在青州度过了一夏一冬。
不过,赵伟教授认为,法显对于崂山的宗教文化还是有影响的。首先,假如那两个猎人真信佛的话,法显是有机会对他们施加影响的。其次,按照当时的交通状况考虑,从崂山到青州这一路所用的时间不会短,“因此法显有机会讲解不少的佛教知识和内容”。至于法显所讲的内容,赵伟教授根据后来佛教和民众中的流行内容来看,极有可能是观音和弥勒,“正是法显将弥勒信仰引入中国的”。
回到中国后发现并没有感觉很轻松,因为他明白,取经之路结束之后,另一个使命即将开始。根据史料记载,法显带回的经书有12部,60余卷,多达上百万言。他渴望将这些经书译成汉语。
去哪里译经呢?法显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长安,另一个是建康,即如今的南京。法显是从长安出发的,但是译经需要一个安静的道场,此刻的后秦王朝正摇摇欲坠。况且,从青州前往长安,还需跨越北魏的国境,风烛残年的法显能顺利通过吗?而去建康则要顺利得多,毕竟那里是东晋的国度,如今他已在东晋境内。
法显选择了建康。公元412年,法显在建康的道场寺中,与来自天竺的僧人佛陀跋陀罗一起携手译经。据赵伟教授介绍,这位佛陀跋陀罗也对崂山的佛教文化有一定影响。
耗时两年,法显与佛陀跋陀罗,翻译完成了佛家五大戒律之一的《摩诃僧祗律》。他自己也独自翻译出了《大般泥洹经》。
公元414年,77岁的法显离开道场寺,来到荆州江陵一所名为“辛寺”的偏僻小寺庙修行。在这里,法显根据亲身经历,写成了《佛国记》,这是一部世界著名的游记,如今已被翻译为英、法、日、印度文等多国版本。
公元423年,法显在辛寺悄然逝世,享年86岁。这个一生修行的僧人,在为中国带来佛教经典的同时,也让自己变成了一个经典,一种传奇。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王学义 未经城市信报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