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二人,为了护鸟,转遍了整个浮山,为了捡垃圾,沿着海边走了30公里……他们就是金门路街道的袁成本、袁桂芳夫妇 ,从1993年以来,
上山护鸟、海边捡垃圾、清理浒苔、免费修理自行车等 ,只要是有需要做志愿服务的地方,夫妇两人从来没有犹豫过,人送外号“志愿者专业户”。
夫妻两人做公益,从上山护鸟开始 10月20日上午,城市信报/信网记者来到了逍遥花园小区,这里就是“志愿者夫妇”袁成本、袁桂芳的家。
说起两人的公益志愿服务,袁桂芳介绍说,他们早在1993年就正式加入了志愿者组织。而两人的公益“事业”也是有些机缘巧合,竟是从上山散步,解救网鸟捕鸟开始的。
“以前我跟老伴喜欢早上爬浮山锻炼,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在山上遇到有网鸟的,看着那么多鸟在上面很可怜,我们就偷偷把他们的网放倒,把鸟解救出来。到了1993年市里成立护鸟的志愿组织,我们就报了名,成了第一批正式的护鸟志愿者,当时市园林部门还发了统一的证件。”
自此之后,两人的志愿活动便一发不可收,而且在这21年间,都快要成了夫妻俩的“主业”。袁成本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他们参加过清理铁路沿线垃圾的活动,到街道社区做一日社会志愿者更是家常便饭。奥运会前,两人还亲自上阵,到沿海一线清理浒苔灾害,在奥帆赛期间,又上岗服务。看到他们的积极参与,奥帆赛后夫妻俩获得了三枚组委会颁发给志愿者的奖牌,而其中一枚是整个金门路街道唯一的奖牌。
20年来袁成本夫妇俩到底参加了多少志愿服务?用袁桂芳的话说就是,“真数不清,哪里有志愿活动,我们就去哪里。这些年,我们走遍了青岛的各个角落。”袁桂芳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只要在报纸上看到有公益活动或者听别人说有公益活动,他们觉得自己能干的,就会报名。采访中,城市信报/信网记者了解到,多年的志愿活动让袁成本夫妻俩养成了一个习惯:捡垃圾。两人曾经参加一次捡垃圾的活动,早上从八大峡出发,一直走到流清河,走了30多公里。
现在每周免费修自行车 如今,夫妻二人退休在家,更有充足的时间从事志愿活动。因为长期参加志愿活动,过度操劳,袁桂芳的两条腿的膝盖都已经肿得不成样子了,“有时候做完一天的公益活动,腿疼得厉害,回到家就躺在沙发上。”
但是即便如此,每天早上,两人都会义务教居民跳舞锻炼身体,每次社区有健身操比赛,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自己编出舞来,带着居民参赛。除此之外,不管严寒酷暑,每周他们还会“赶大集”,利用原来在自行车公司工作时掌握的技术,义务帮助居民修自行车。没事的时候,他们还会带着垃圾袋到海边捡垃圾,或是在路边刮小广告。
在这些年的义务服务中,最让老两口记忆深刻的就是一年冬天市南区组织志愿者为困难户送型煤。“当时是一个冬天,我们二人早早地就出了门,上山捡了8袋子松针。用松针生火方便,一点就着。”袁桂芳说。在去参加活动的路上,他们看到路边有车在雪地中打滑,两人又上去帮忙推车。推完车,又重新推起自行车,一步步往活动现场赶。到了现场,还没来得及坐下来休息一会,两人又搬着20公斤的型煤往困难居民家中送。一路小跑,来回不知道上下楼多少趟,裤腿、运动鞋早已被雪水打湿,甚至结了冰。“虽然当时觉得很累很冷,但从心底里觉得很温暖。”袁桂芳说。
21年做公益,全家老少都支持 除了参加志愿活动外,袁成本夫妇对社区活动和救助活动也非常热心。夫妻俩能歌善舞,民间秧歌、快板书、三句半样样都行,经常义务教社区居民学习。先后参加过青岛啤酒节、糖球会、萝卜会等民俗展演活动。
“他俩非常热衷公益事业。”金门路街道逍遥社区工作人员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每到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夫妇俩都会主动到社区孤老人员家中送温暖,讲笑话、做家务。“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袁桂芳丈夫退养在家,每月只有200元钱,袁桂芳只是一名普通退休工人,但他俩还是捐出了600元钱。”社区工作人员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在夫妻二人的影响下,他们的女儿女婿也积极支持公益事业。
对于自己做志愿活动,袁成本也有自己的收获,他给城市信报/信网记者展示了一本简报,上面是媒体对他们所做志愿活动的报道,有空时他就跟老伴看看这些简报回忆一下,觉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
文/图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张鹏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