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剑桥 刘珅
经过多年努力,蓝黄两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进入了出亮点、求突破、见成效的关键时期,成为全省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
但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过重、层次偏低,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产业升级步伐还需加快。以海洋科技领域为例,仍存在“花多果少”的现象,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
积极对接“一带一路” 经过数年建设,蓝黄两区战略优势红利逐渐释放,呈现出有机融合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势头。国家规划赋予了蓝色经济区66项、黄三角17项导向明确、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和事项。目前,黄三角重大政策事项已基本完成;蓝色经济区重大政策事项已基本完成50项,其他政策也正在加快落实。
当前,我国对区域发展战略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区域发展形势日新月异。上海自贸区、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支持东北振兴、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区域战略先后提出并加快推进,特别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在完成规划考核的基础上,蓝黄两区的当务之急,是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战略。
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给我省充分利用沿海的独特地理位置、开创区域发展新格局提供了重要机遇。我省3300公里海岸线全国第一;青岛港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4.55亿吨、1550万标箱,均列世界第七;日照被列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城市……
今年9月,青岛海关启动对上海自贸区14项海关监管创新制度的复制推广,“统一备案清单”、“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5项上海自贸区制度已在青岛海关先行先试。推动青岛—潍坊—日照城镇组团一体化发展试点,加快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打造“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桥头堡,创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我省已势在必行。
今后,我省将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和环渤海发展规划,借鉴上海自贸区先进经验,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的融合互动,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海洋科技“花多果少”亟待破解 去年,蓝黄两区三次产业比例为6.9:52.6:40.5。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41.4%;黄三角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特色果蔬生产加工出口和生态养殖基地,石油装备产值占全国的45%。蓝色经济区“四区三园”、黄三角四大临港产业区、现代海洋和高效生态特色产业园承载功能持续提升,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已基本建立。
当前,蓝黄两区产业集聚发展势头良好,但龙头企业带动仍不够强,产业结构过重、层次偏低的现状依然存在,产业升级步伐还需加快。特别是海洋科技领域存在“花多果少”的现象,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比如,我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但自主设计研发能力较弱,核心设备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本土配套率不足10%;我省是全国轮胎第一生产大省,大部分在蓝黄两区,但产品主要供应售价20万元以下的车辆。
据统计,当前,蓝黄两区重工业增加值比重占规模以上企业近70%,轻重工业的比例接近3:7。这一数据与全省基本相同,从全国看,广东、浙江接近4:6。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7.3%,低于全省41.2%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广东、浙江等省。
从我省自身看,横向上区域间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还未根本扭转,产业布局相对分散,大企业嵌入式分布的特征依然比较明显,某些主导产业同质化竞争和产能过剩问题,制约了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的提高;纵向上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总体偏小,产业链条关联度不高,精深加工比例也偏低。
为此,我省提出将继续深化蓝色经济区“一核两极”和黄三角“四点四区一带”生产力布局,实施大企业、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培育蓝黄两区10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创新驱动步伐,推进青、烟、威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青、烟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青、烟、潍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建设,依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批创新团队,为蓝黄两区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当前,我省建立了蓝黄两区党政联席会议机制,协调解决跨区域联合协作和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既实行差异化发展政策、推动错位发展,又以资源要素为纽带、促进不同地区融合发展。在国家层面,国务院批复设立青岛
西海岸新区;潍坊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获国家批复……面向未来,一系列政策保障将为蓝黄两区向纵深发展保驾护航。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