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攀 玩微信朋友圈的,一定对这类人不陌生:他们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专克“疑难杂症”,研究普通食材的“药用价值”,往往语出惊人,颇有“神医”风范,他们被称为“养生党”。可这些关于健康养生的信息,从“一天该喝几杯水”、“什么时候睡觉最好”,到“民间一百个不传之秘”,真的靠谱吗?为什么专家一再指出不少都是伪科学,还如此盛行呢?(11月11日《南方日报》) 朋友圈的“伪养生知识”,也包括一些媒体上报道的各种伪养生大师的伪科学,之所以泛滥成灾,一方面说明大家更注重养生了,另一方面则说明民众的科学素养与科普教育,没有跟上对于健康知识的需求。
公民接受健康知识最多的渠道就是大众媒体,然而关于如何传播科学知识,不管是大众媒体,还是专家学者,并没有形成较为合理的规范机制。事实上,在很多国家,与健康有关的科学知识如果没有事先在主流科学期刊上发表,便不会也不能被媒体报道。这是为了确保科学知识经过了严格的权威评议,可以为媒体所传播以及民众学习、利用。一些国家不仅规定媒体对于传播内容要有把关责任,同时又有相关政策鼓励科学家向大众传播正确的健康知识。比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规定,1%到5%的科研经费需要用于包括媒体报道在内的科学传播活动。
而反观国内,不仅很多专家缺少这样主动向社会普及科学知识的意识,国家也缺少相关的激励措施。而在媒体对科学知识的报道上,“先权威后大众”的程序完全颠倒,成了先大众媒体报道,然后再被专家否认。于是,大众传媒上专业的科普知识太少,而老百姓又需要,于是假的内容就趁虚而入。某种程度上,媒体不谨慎,专家不积极,以至于各种伪科学大行其道。那么,破解大众传媒,以及专家学者在科普教育上的困局,才是杜绝“伪养生”的关键。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刘晓明]